《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中国航天人:筑梦太空 造福人类

捕获.PNG

捕获.PNG

捕获.PNG

继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于2022年4月16日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后,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于10时44分发射。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将开启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的飞行任务,也标志着中国人开启了第9次太空之旅。


叩问苍天


太空有多远,这几百公里的飞天路,对航天员来说,是穷尽一生的奔跑。中国航天员的训练项目,共有八大类,百余个科目,数千个训练单元,整体需要四年左右时间,航天员在这里要开始真正的“地狱式”训练,都要经历超重耐力训练、前庭功能训练、血液重新分布、模拟失重出舱、着陆冲击训练、低压出舱活动、模拟器训练、精神挑战训练、野外求生、专业知识储备共十级挑战。

神舟冲天问苍穹,千锤百炼真英雄。成功飞天的是英雄,默默坚守的也是英雄。

在中国第一批和第二批的21名航天员中,至今仍有10位尚未圆梦太空,其中,李庆龙、吴杰、陈全、潘占春、赵传东5位来自首批航天员梯队的成员,因为停航停训,已经再无飞天的可能。另外4位来自第二批航天员梯队的航天员,仍留有未来飞天的希望。而邓清明,是中国第一批航天员,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备战24年目前已56岁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

从进入航天员队伍开始,他坚持训练20多年,在神舟十二号公布的航天员名单里,邓清明担任备份航天员,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他第四次进入备份乘组,也意味着他再一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他说:“作为航天员来讲,不管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其实飞不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努力着并坚持着,你就为航天梦做了贡献,虽然没有飞天,但仍是英雄。”事实上,备份和主份训练的科目、训练的时间、训练的内容、训练的强度和标准都是一样的。

梦想太远,远在浩瀚苍穹之中。梦想也近,近在每一个脚踏实地的日日夜夜中。在叩问苍穹的队伍中,有无数的“邓清明”,他们虽未披甲征战,但已鞠躬尽瘁,他们依然怀揣星辰大海,托举飞天梦想。为了能承受巨大过载,航天员必须进行超重耐力训练。在高速旋转的座舱内,航天员常会出现脑部缺血等各种不适。在航天员训练的座舱左手边有一个红色的按钮,这是一个象征着梦想的按钮,只要按下这个红色按钮,离心机就会停止旋转,停止就意味着放弃训练,意味着被淘汰。目前为止,那枚红色暂停键从未被按下过。为了实现梦想和责任,所有航天员都选择了坚持。

捕获.PNG

航天员进行水下出舱训练

保驾护航


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嫦娥探月,从“北斗”组网到遨游天宫,从“祝融”探火到神舟逐梦……几十年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强到辉煌,中国航天人从未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多个首次,不断刷新中国航天记录,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新高度。这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的成果,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持的成果,更是全体航天人团结拼搏的成果。

22年磨一剑的零号指挥员吴华,作为载人航天任务第7任零号指挥员,神舟十三号船箭组合体转运到发射区后,吴华就开启了“007”的工作模式,吃住都在阵地,白天、晚上都会到发射场各个点位场所,对千余台套设施设备进行巡检、查看,确保塔架封闭区包括外围管路、电缆连接、防沙保温、照明等设施设备没有任何风险隐患。

“5,4,3,2,1,点火!”随着零号指挥员的点火口令,长2F火箭拔地而起,划破天际,三名航天员带着国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苍穹。2021年第一次担任飞船发射任务的零号指挥员,吴华不慌不忙,冷静指挥。沉着、镇定的背后蕴藏着他22年的任务经验和充足的任务准备。作为零号指挥员,他既要掌控态势,又要左右兼顾、把握细节。

今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30年间,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执行了从神舟一号至今的所有载人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空间实验室的发射任务,截至目前,已成功发射14艘神舟飞船和2个空间实验室,其中包括9次载人发射任务,成功率100%,被誉为“神箭”。100%成功率背后,航天科技集团长二F火箭试验队扎实工作,用细心和责任心一次次托举“神箭”飞架天地。

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型载人运载火箭,高可靠、高安全、高适应性是长二F火箭的目标。火箭院长二F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常武权介绍,目前,长二F火箭的可靠性评估值达到0.9894,安全性评估值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此,试验队制定了一系列检查和保障措施,并和发射场方面仔细沟通确认了保障要求。发射场方面每周都会开展巡视检查,保证火箭存放厂房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制定防鼠防虫等保障措施。

每一次中国航天史的光辉时刻和无数默默奉献的中国航天人密不可分。载人航天从飞船、火箭进入发射场实施发射,要经历十几个阶段、一百余个节点、上千个单元测试,涉及数百个部门的护航团队,包括负责技术状态协调、方案设计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任务总体、通信畅通保障、上行控制、轨道计算、遥测故障、搜救部门、后勤保障等,航天事业“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任何细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

捕获.PNG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载人航天发射场为奋斗在航天幕后的航天人举办集体婚礼,很多航天人的一生都默默奉献给了飞天梦

产业飞天


“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将中国从制造大国升级为制造强国。航空航天是一个新材料技术深度参与的产业,它对应的装备就是所谓的高端装备。航天产业的发展程度最能体现和检验一国制造工艺和制造水平。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从神舟十三号任务起,我国航天员要实现常态化长周期在轨驻留,长周期大温差下的舱体温度控制成为难题之一。对此,航天五院工程师利用宇宙空间以热辐射为主要热量传导方式的特点,突破了飞船外避热控涂层光热性能选择性设计与调控、热控材料空间稳定性设计与大型复杂结构界面结合控制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神舟飞船设计研制了一款神奇的控温外衣——低吸收低发射型热控涂层。同时,工程师们根据飞船结构、功率及空间热环境特性,对吸收及发射性能进行特定设计,形成的控温外衣可保障神舟飞船在长期极端高低温外部环境下,依然能够让舱内处于适宜温度范围。

在航空航天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生产、运营经验的迈信林,自成立以来,公司已承担多种型号航空航天零部件的工艺设计和加工制造,涉及飞机机身、机翼、尾翼、发动机、起落架、机电系统、航电系统等,是同时具备机体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和机载设备零部件综合配套加工能力的民营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商。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中国制造,在河北国千增材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像航空飞行器发动机零部件的模具,使用传统制作技术非常耗费时间,而且在模具的品质上很难把控,一旦出现差错,就要重头再来,直接影响终端产品的上市时间。以往制作直升机发动机的零部件模具需要8到10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现在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一个用于直升机发动机零部件模具,只需要40多个小时就可以自动打印出完整的模具,凭借无需开模、一体成型、生产周期短的优势,特别适用于生产及快速交付结构复杂产品。

太空探索无止境,逐梦征程有目标。百年风雨志弥坚,梦启星辰挂远帆。人类在宇宙面前是渺小的,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载人航天精神荣耀神州,弥足珍贵,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在锐意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航天精神铸就了一面“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镜子,为中国精神文明事业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 

(压题图片为油画《神舟英雄》,作者李红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