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品牌

白象:打造有骨气的民族品牌

继“土坑酸菜”在2022年“3•15”晚会上被曝光后,多个方便面品牌赶忙出来道歉、下架商品。与此同时,白象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象”)在官方微博发布了“没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仅此一句话,就像一股清流,抚慰着消费者受伤的心灵,白象一度冲上热搜,成为众网友眼中的“国货之光”,也可谓是方便面界的“鸿星尔克”。

一时间,成立25年的白象意外火出圈,再次得到了消费者的力挺。数据显示,仅3月16日当日,白象直播间便卖出了282.25万元销售额。同时,借着这一场直播,白象官方抖音号涨粉9.8万人次。抖查查数据显示,“3•15”后的一周内,白象累计销量27.4万件,累计销售额为1011.28万元,占近一个月销售额的77%。 

低调存在的国产品牌


“白象是民族企业,我小时候还经常吃它;后来广告越来越少,且没其他同类品牌曝光度频繁,都被很多人淡忘了。”正如一位八零后消费者描述的那样,白象的确在市场中逐渐失去存在感。

提起白象,很多年轻一代可能都没什么印象,毕竟近些年在商超货架上已经很难觅到白象的身影。如果把我国的速食市场比作一个江湖,那白象一定算得上是元老级品牌。昔日,与康师傅、统一、华龙(今麦郎前身)并称国内方便面四大“巨头”的白象,曾是中国方便面市场的领军品牌,也有过高光时刻。数据显示,2001年白象的年销售额突破了10亿元;2005年白象大骨面单品销量已经高达5.7亿元;到了2011年,白象销量高达40亿元,仅次于行业第一的康师傅。 

实际上,这些风光的背后,主要归功于品牌创始人、董事长姚忠良。

25年前,部队转业的姚忠良受命于危难之际,接任连年亏损的一家粮油食品公司老总。他同时得知一个美丽的典故:相传在远古时期,黄河滩上曾经走来一头洁白的大象,“白象”就成了吉祥美好的代名词。因此,1997年建厂之初,他将这家粮油食品公司取名为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白象成立后,姚忠良不仅要指导技术人员进行新品研发,还亲自蹬着三轮车跟销售人员一道下去跑市场,用“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费尽千言万语,把白象送进千家万户”来描述品牌创立初期的艰辛,一点也不为过。

随着市场的打开,不论是在当地大型商场,还是随便哪家私人小铺,货架上都能看到白象方便面的身影。与此同时,公司技术研发的脚步也一直未停歇,白象方便面因口味的不断提升,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到两年的时间,白象就实现了从原先亏损1000万的窘境,到销售额超过1亿人民币的巨大跨越,由此开启了品牌快速发展的新征程。

到了2001年,凭借“大众化、平民化”的销售策略,白象方便面品牌迅速传遍全国,年度销售额突破6亿元,成为当地纳税大户,同时也是当时国内粮食系统最大的制造企业。

2003年,白象推出了国内首款骨汤方便面,定价仅为一元,骨汤面也由此成为白象的王牌产品。起初,和今麦郎的竞争仍是行业里的一段佳话。当时,白象瞄准下沉市场将定价一块三的袋装面降低克数并恢复1元的价格。同时,原本占领下沉市场的今麦郎因为原材料涨价放弃了1元的价格,试图冲击康师傅的中高端市场。后来的结果是,今麦郎原本在低端市场的份额几乎全部被白象占领。

据企查查显示,白象近期食品抽检合格率居高不下。在食品行业频频爆雷的今天,白象扛着“良心”的大旗,凭着一股毅力和韧劲,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在消费者的力挺下,白象方便面销量暴增,一度断货,以至于官方旗舰店不得不呼吁大家理性消费,吃多少买多少,不要浪费。


在市场中激荡沉浮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白象长期缺乏一款行销全国的拳头型产品。而在货柜渠道铺设方面,白象也远远比不上康师傅和统一。对白象而言,土坑酸菜为其创造了一次绝佳的品牌机会。但是,从产品和口味方面来看,白象仍然没有重大创新。白象缺的不是品牌机会,而是产品创新。

坚持自主发展的白象,却是势单力薄,难以抵挡众多品牌的围剿。在方便面巨头仗着雄厚的资本大打价格战,用广告轮番轰炸消费市场的情形下,白象方便面节节败退。

在同类品牌的厮杀和围剿下,白象历经了被今麦郎反超、IPO失败、高端化产品遇阻等挫折,一度被挤出一二线城市消费市场,如今不得不“蜗居”在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苦苦挣扎在小城市的白象,日子并不好过。

2011年,白象正式完成改制,姚忠良更是定下了“力争用15年的时间带领白象进入世界食品行业,努力成为中国最大的食品企业之一”这一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姚忠良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措施。除了方便面外,白象还进军到其他面食、主食、面粉上下游产业,甚至拓展到饮料领域,俨然就是要布局整个食品领域的架势。据报道,2013年白象食品的销售收入为50亿元。对比2007年,6年时间过去了,白象的销售收入仅增长了25%。 

或许是意识到行业的不景气,在试水鲜面食赛道折戟、“福喜面食工坊”开店失败后,白象开始转战线上速冻食品赛道。2021年,白象旗下的福喜面食推出老面馒头、包子等速冻面制食品,主要在线上渠道售卖,线下主要布局学校、工地等渠道,并未进驻商超。

看似跨界,实则始终是围绕“面”做文章。目前,白象以微创新的产品小步快跑,加上实施大胆创新拳头产品长线布局的发展战略,双管齐下,快速布局速冻食品市场,抢食三全、思念等巨头的市场。如今,白象已在国内10个省布局12个优质面制品生产基地,开设20余家子公司,不断研发出新口味产品,相继推出了“家庭炖煮工艺”骨汤系列、老北京爆肚、四川麻辣火锅面,陆续开设实体门店,业务体系越来越庞大。

为了抓住年轻人的“胃”,白象其实一直都在施行网红化、多元化的战略。如今的白象已经不再是一家只经营方便面的企业,业务已是横跨面粉、挂面、粉丝、面点、饮料和种植等多个领域。

2018年,姚忠良启动二次创业,为过去画上圆满句号,开启白象的下一个五年规划。2019年至2023年的这五年,白象将实现三个100亿,即方便面、挂面等传统业务达到100亿元,以“白象+”为策略的白象新事业群100亿元,围绕未来城市生活构建的包括食品企业的孵化平台、创业平台、生意平台等白象食品平台型食品新业态100亿元。

为了实现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白象动作不断。除了速冻食品,白象近两年还涉足了自热火锅、荞麦挂面、万能汤底、厨艺懒人包,以及火鸡拌面、骨汤泡饭等。2019年,白象以“网红产品”思路推出了撩面、盘面、摇滚巨猩串串酸辣粉等新品。2020年,白象还独家战略投资了网红品牌“单身粮”。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方便面市场,康师傅、统一、今麦郎销售额分别占46%、15%、11%,稳定在前三名的地位。对比之下,白象的方便面份额仅为7%,排名第四。而据韩国关税厅(海关)和食品业2022年1月10日消息,受疫情长期化的影响,韩国2021年前11个月出口方便面6.079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刷新纪录。2021年1月至11月,韩国对华出口方便面1.3342亿美元,出口额最高。

在层出不穷的新消费速食产品中,白象还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拳头产品。尤其是在年轻消费者讲究的高端化、健康化消费市场,白象还乏善可陈。或许在这波短暂的“野性消费”热潮后,重塑产品形象,寻求新的市场定位,铺货,都是白象需要考虑的。 

不论是消费者感慨白象没有抓住2013年前后的机遇完成品牌升级,为企业下滑埋下了隐患,还是叹息因为原本市场存量和工厂生产体量等因素造成了公司高层在决策时的犹豫不决,但是,从撩面、盘面、螺蛳粉到鲜面传,白象已经释放出在思考转型的信号。尽管还不是足够了解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偏好,白象暂时只能盲目跟进蹭热度,这也说明,转型的确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


有民族情怀的国产品牌


在方便面市场风生水起之时,业界掀起了日资入股的风潮,康师傅、统一、华龙都引入了日资,只有白象果断拒绝日资抛来的橄榄枝,成为方便面四巨头中唯一的纯民族品牌。白象也因坚持民族品牌而赢得市场好评。

早年间,接受资本入驻,其实在商业模式上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姚忠良的一句“宁可倒闭,也不让日资入股”,就果断拒绝了日资收购,他想做的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企业,想要坚守的是属于中国方便面市场的一线生机。这是方便面民族品牌最后的倔强,因为姚忠良知道,如果国内主要的方便面品牌都由日资控制,那中国人就将失去整个方便面市场的话语权。

在白象看来,利润不是终极目标。它曾经登顶中国第一,后来又在日资、台资的围剿下,跌出第一梯队。白象不论是曾陷入困境,还是曾在迷茫中不知所措,在姚忠良看来,品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才是生存的基本意义所在。

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只要国家有难,白象都会竭尽全力援手。有网友翻出了白象的光辉历史,白象热衷公益事业,而且十分低调。2022年北京冬残奥运会期间,白象就曾获得网友的一众好评。有数据显示,冬残奥运会期间,白象的产品在某电商平台上销量暴涨近200%,在某直播电商的订单额最高日增长幅度达到650%;2021年郑州遇暴雨灾害时,白象第一时间捐出了500万元人民币和6万箱方便面,获得了“中国社会责任优秀企业”荣誉称号;2020年武汉突发疫情,白象捐款300万元以及食品物资;参与“春蕾计划”,白象帮助近600名失学女童重返校园、完成学业;白象还设立了白象大学生成长公益基金,资助13个项目、帮助1600多名大学生实现梦想;白象积极响应“精准扶贫”号召,先后在新郑市具茨山、信阳市息县等地开展相关扶贫工作……

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善举尽管让白象的民族品牌企业形象更加高大,但也使其资本实力捉襟见肘。而在这期间,康师傅、统一高举进入中高端市场,白象却只有低端市场的份。因此,即使一度陷入危机也要拒绝日企抛来的橄榄枝,始终坚持自主发展的白象,毕竟势单力薄,终是难以抵挡众多品牌的围剿。

要知道,只有掌握了高端市场才能拥有话语权,同时也意味着将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白象恰恰是在这个时候节节败退的。尤其是在2014年推出两块五的大骨面不被消费者买账后,白象更是陷入了“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地。即便如此,姚忠良和白象食品也都从来没有放弃过,更没有一点妥协。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民族企业家不想被外国资本拿捏干预,拒绝外资收购,因此,白象一直身处被四处打压的局面。白象的发展经历像极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曾有过高光时刻,也经历过沮丧低谷,但始终坚守底线,不甘沱落,默默努力,奋力拼搏。从创立到现在,白象历经25年,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下,姚忠良和白象依然腰板挺直,昂首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