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要运动 要安全

据国际奥委会统计,冬奥会雪上项目运动员的受伤概率在10%至14%,另外近年在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中,冻伤甚至冻死意外事件并不鲜见。

2月20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在赛事总结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冬奥会取得巨大成功,实现了安全和精彩的最佳平衡,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历史突破,为世界奉献了一届必将载入史册的奥运盛会。

“安全”二字,如同冬奥会“幕布”上低调的底色,静默无声,又坚若磐石。

据国际奥委会统计,冬奥会雪上项目运动员的受伤概率在10%至14%,另外近年在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中,冻伤甚至冻死意外事件并不鲜见。

2018年平昌冬季奥运会开幕前,韩国在开、闭幕式场馆举办了一场大型演唱会,由于场馆缺乏抵御寒冷天气的设施,多名观众因体温过低不幸冻伤,被送往医院救治。

2021年5月22日,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大景区举行,突发灾害天气导致21名参赛选手死亡,8名运动员受伤,其中不乏国内优秀运动员。而夺去这21人生命的,正是因天气骤然寒冷而造成的“失温”。

安全是精彩的前提。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除了芬兰越野滑雪运动员雷米•林霍尔姆(Remi Lindholm)在比赛中冻伤了自己的“敏感部位”事件外,几乎没有出现严重的冻伤事故。是什么因素让中国在本届冬奥会中把“冻伤”影响降低到最小?


中医防冻


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在北京冬奥村和延庆冬奥村,设立了以“10秒”中医药体验为核心理念的中医药体验馆。这些中医药文化“传播窗口”调动中医药各领域专家参与设计,以高科技手段为载体,打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范式。

与夏季运动会项目不同,冬季运动会项目里有不少属于极限运动,这里的“极限”不仅是指动作技巧上的极限难度,有时还会指环境上的极限温度。

北京冬奥会开幕前期,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冻伤中医诊疗指南》(T/CACM 1235—2022)正式发布,《指南》主要针对冻伤提供以中医为主要内容的预防、保健、诊断和治疗建议,供中医外科医师、中医内科医师、社区医师及护理人员参考使用,同时指导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规范使用中医药进行临床实践,加强对冻伤患者的管理。

按照《指南》的描述,冻伤的病因在中医称之为“寒冷之邪外袭,或者素体阳虚,复受外寒侵袭,寒凝肌肤,肌体失于温煦,血脉失于通畅,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所致”。而治疗方法原则为温通散寒,补阳活血。Ⅰ、Ⅱ度冻伤以外治为主;Ⅲ、Ⅳ度冻伤应内外合治;全身性冻伤病情危急,应立即复温,采取综合措施抢救。

《指南》主要起草者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裴晓华介绍,冻伤是冰雪运动中较为高发的损伤,《指南》的出台,能够对冻伤进行预防、调护和治疗,为冬奥健儿保驾护航,助力中医药服务冬奥。


科技护航


外貌酷似厢式货车,却在不足20平方米的方舱室内,配备了卧式锥形束CT、冻伤面部数据采集系统、便携式智能心肺复苏机、心电监护仪等用于冻伤及颌面创伤现场诊治的关键诊疗整体化装备。这就是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研究成果——冬奥会冻伤及颌面创伤智能移动方舱。

智能移动方舱是国内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冻伤及颌面创伤移动式智能化诊疗平台,可实现颌面创伤智能化分析、冻伤产热复温、心肺诊疗监测3项功能的集成。面向冬奥赛场可能发生的“颌面创伤”“冻伤”等应急救护情况,智能移动方舱在事发当下即可快速决策,结合专家远程会诊平台反馈进行诊断,成为冰雪赛场上与时间赛跑的“应急大夫”。

研究发现,截肢者对冷的感觉非常弱,往往等他们感觉比较冷的时候,就已经冻伤了。“运动员坐在轮椅上肯定很冷,但是衣服穿太多,又会影响动作。这是一个矛盾。”北京冬残奥会中的轮椅冰壶项目,每次比赛要持续两三个小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季林红思考,怎么能让运动员不用穿太厚,又不会被冻伤?推冰壶需要运动员感觉很灵敏,如果冻伤了,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感觉不舒服,都会影响其竞技水平的发挥。

“我们希望,运动员身体的任何一部分都能保持舒适和稳定状态。”季林红说,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给运动员加温。因此,季林红团队有针对性地为截肢运动员研制了保暖护具,把加热及保温材料加入运动员的衣服和鞋子中,运用石墨烯材料、红外反射技术等,提高衣物的加温效率和保温性能。

预案保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还在北京冬奥会筹办期间,北京制冷学会低温医学与低温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应急管理部应急总医院烧伤整形科负责人张海军就指出:“北京冬奥会要特别注意冻伤预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避免严重后果发生。”

为深入了解冬奥会实际场景,张海军与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主席申雪进行了沟通。他了解到,花样滑冰场馆制冰要求高,制冰过程处于极低温度且时间持续较长;冰场保障人员需预防冻伤,工作人员也要严格按照流程制冰,避免意外冻伤;同时,运动员训练量加大,更要注意保持热量,避免造成过度失温。

此外,张海军还与冬奥组委技术部科技冬奥处相关人员取得联系,得知当时的冬奥医疗保障团队并没有制订预防冻伤的专门预案。

针对北京、张家口两地赛区可能出现的极寒天气,张海军联合北京制冷学会理事长唐俊杰以及贾晓明、商跃等专家,于2021年10月29日提出了“关于加快完善北京冬奥会冻伤预防和治疗应急预案的建议”草案,并提交给相关部门。

上医治未病。正是张海军的温情,促成了这项应急预案的形成和采纳。此预案不仅为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日后国内大型体育活动制订冻伤预案提供了参考借鉴。

中国各个学科的科技工作者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力量,奉献了一场充满温情的奥运盛会。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我们能感受到温暖、活力、热情和支持。来自各行各业、出生在不同年代的中国人民,以及中国的文化界人士、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学生和成千上万的志愿者,都非常热情地欢迎运动员和我们。”他表示,这真的很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