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学术

“双创”背景下,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摘要:随着国家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市场迫切需要大量创新创业人才注入新的活力。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高等教育一味强调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单一知识与技能培养的传统模式无法适应国家提出的人才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在“双创”背景下应运而生,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新的思路。鉴于此,高校要加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及时发现教育障碍,着重从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引进现代媒介、注重师资建设、营造社会氛围等方面加强教育的改进和优化。

党的十九大把创新发展提升到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位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深入发展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载体。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双创”背景下的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逐渐成为国家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现实需求。考虑到现阶段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依旧不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国到2035年要发展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更迫切需要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大量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一、“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简述


创新教育将人才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依托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创业教育是为人才提供开创性素养提升所必须的个人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旨在培养人的创业意识,使其增强创业能力,在创业学习与实践中充分发挥创造力,不断成长、提升,最终为社会输送创造性人才。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有着相同的目标取向,都强调对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以创新创业理念为指导,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核心,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育学生的开创性个性和实践能力。“双创”指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在创新创业中掀起的新一轮浪潮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重要战略意义,“双创”作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走上创新驱动道路的动力源泉,大力推进“双创”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这就需要高校立足“双创”背景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打造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促使他们成长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1]。


二、“双创”背景下,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障碍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点到面和从局部试点到全面铺开的过程,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实施了十多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需要引起重视。

(一)课程内容设置不够科学

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经验不够丰富,在实施环节缺少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单调,不利于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例如某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维度与教育内容设置上不尽合理,过度依赖第二课堂,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心态,综合素质不高。

(二)教育方式落后时代发展

一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组织很多创业活动,缺少创新活动,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矛盾表现。而且教师在讲授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时存在教育方式与教育形式相对落后的问题,一些理论与技能没能跟上时代发展所需,最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和现实状况脱离,缺少实际价值,归根结底是教育技术落后,阻碍学生进步。

(三)专业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高校针对教师经常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很多教师也获得了资格证书,但是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依旧存在了解不全、教育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因为创新创业属于综合性教育,需要教师全方位储备理论和知识,精通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法学等,授课时也要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融入创新创业内容,提出严峻考验。教师缺少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在教育中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暴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四)社会教育力量参与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是开放式、实践性的教育,只依赖高校的力量是难以完成任务的,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支持[2]。目前社会力量的参与主要集中在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奖助学金等方面,参与力度不够大,导致学生在构建创新创业思路、转化创新创业成果等方面缺少专业指导、资金支持,很难和社会全面接轨,增加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难度。


三、“双创”背景下,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为了适应“双创”对高校提出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高校要想办法突破障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高效实施。

(一)科学设置课程,丰富教育内容

根据“双创”战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象从以往的少部分有意愿创业的学生扩大到全体学生,不同学生群体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诉求也是不同的,可以从全体学生、有意愿创业的学生、正在创业的学生这三个主要维度科学设置课程[3]。针对全体学生设置广谱课程,拥有广泛适应性,侧重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的精神、思维;针对有意愿创业的学生设置精英课程,体现知识和理论的广博性,同时结合专业教育,鼓励学生尝试参加创新创业相关实践活动,例如销售精英大赛、创业策划挑战赛等;针对正在创业的学生设置典型课程,提升课程教育的实践性、服务性和灵活性,指导学生解决创业问题。

在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知识课程以基础理论和知识为主,例如创新思维方法导论、创业基础知识等,并结合学生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开发思维;素质课程内容侧重对学生创业所需基本素质加强培养,例如责任心、意志力、自信心、商业判断力、抗风险意识等;能力课程内容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必须具备的能力,例如与人交流沟通、团队合作、识别商业机会、领导等能力;实践课程内容强调为学生搭建实践交流平台,鼓励他们参加创新创业竞赛,例如创业大赛、课外学术竞赛、科技竞赛等,并且要让学生获得更多接触投资人、成功创业者、企业家的机会,通过交流了解真实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形势;职业道德课程内容往往容易被忽视,需要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权威、法规条文等内容,培养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人才。在安排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还要保持相互之间的协同,保证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有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匹配。

(二)引进现代媒介,紧跟时代发展

如今全世界正在掀起科技和产业的新革命,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科学技术手段,围绕绿色、智能和泛在带动群体性技术创新,不时出现重大颠覆性突破,对政治、军事、安全、外交和经济等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德国工业4.0战略、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低碳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等战略认证世界各国纷纷强化创新部署,只有主导创新才能主导博弈的规则、进程。特别是“互联网+”表现出创新驱动、跨界融合、重塑结构、开发生态、尊重人性等优势,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科技手段,引进现代“互联网+”媒介对高校保持创新创业教育与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4]。

一方面,将互联网+创新创业视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点行动,借助互联网创新驱动作用推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要素和资源的聚集,实现开发与共享,推动众创空间和开放式创新的发展,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良环境。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积极开展高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把握现代媒介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创业环境、创新条件,控制创业边际成本,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利用创客的推动向各个传统行业、垂直领域、价值环节等渗透“互联网+”思维;依托网络信息平台让创业的学生加强和用户的联系,尽可能缩短交流距离,从而加快创新创业的步伐。通过广开思路,高校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极大地提升教育水平。

(三)注重师资建设,打造优秀团队

除了课程内容和科技手段,师资队伍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高质量教师团队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关键性保障作用。为了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与质量,高校要组织教师定期参加专业的创新创业培训。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要主动参加并制定长期专业培训计划,例如参加创新创业专题讲座或者学术研讨班、培训班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通过培训,教师不仅可以了解自己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误区,还能正确掌握学生的需求,有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快速实现自我成长。在培训教师时不能止步于理论,需要参加相关实践活动,例如创新创业教师应当分类,拥有企业从业经历的部分教师定期学习理论知识,更新个人知识结构,没有自主创业经历或者从业经历的部分教师分批到企业任职,充分了解企业管理制度、运营程序等,不断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储备,进而丰富实践经验,方便在教育过程中和学生交流、分享。

与此同时,适当放宽对师资团队的学历要求,例如邀请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优秀的创业者等进入学校为学生上创新创业实践课,也可以参与编写创新创业教材,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实践性,让学生获得更多教材中没有的知识和经验,增强创业能力,激发创新创业的意识、热情。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建立并执行教师互聘制度,帮助缓解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困境,在各高校之间共享优秀教师资源,缩小差异[5]。也可以完善制定教师激励机制,更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把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奖的情况等作为绩效考核指标、职称评定指标,针对指导学生在一些项目中获奖的教师或者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贡献较大的教师,可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调动师生一起创新创业的强烈愿望和热情。

(四)营造社会氛围,强化社会支持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6]。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支撑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等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支持、鼓励,不过高校要清楚认识到一些创新创业政策、法规尚未完全落地,“双创”也还没有完全铺开,要呼吁全社会广泛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借助互联网和广播电视、报纸等大力宣传典型创新创业人物及其事迹,并且全社会都要鼓励、支持创业成功,包容创业失败,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氛围。

一是高校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努力争取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配套资本支持,让与自主创业条件相符的大学生能够获得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大学生创业园、指导服务中心等也能获取专项资金扶持,确保创业意愿强烈的大学生得到科学有效的指导服务,享受优惠政策。二是高校教师引导学生家长改变传统的求职就业态度,摆脱思维定式,鼓励子女结合个人特征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即便在创新创业环节遇到难题,也要予以充分的理解、支持。三是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因为理论在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企业的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学生没能充分锻炼实践能力。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依托企业让学生获得更多实践的机会,同时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也可以在长期联系中加深和高校的科研合作、技术合作,实现双赢。四是高校争取其他社会机构的大力支持,例如银行在学生创业的过程中根据国家政策做好发放创业贷款的工作,其他社会机构尽可能为创业的学生提供流程办理、房屋租赁等绿色通道,确保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四、结语


培养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在“双创”背景下实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所在,高校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改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还利用现代媒介提升了教育科技水平,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优秀教师团队,获得更多社会支持。今后高校将不断探索、研究,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采取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措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地方高校全程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9(11):135-137.

[2]马秀叶.探析双创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山东青年,2020(06):25+27.

[3]刘晓丽.双创背景下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义[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3):63-65.

[4]寇誉元.“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视界,2019(23):121-122.

[5]崔月芝,陶芙蓉,李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价值取向与策略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20(06):78-80.

[6]戴品怡,章一莎,王宇松.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20(01):59-61.    


责编/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