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品牌

向上比亚迪

2021年“520”,“迪粉”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5月19日,比亚迪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为首个进入新能源汽车“百万辆俱乐部”的中国品牌。这不仅是比亚迪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一个重要节点。

这一天还有一个消息:紧随第100万辆新能源车之后的1500台全新一代唐EV,将于5月底启程挪威。自此,比亚迪正式进入欧洲乘用车市场,开启电动化出行新征程。

无论是跻身“百万辆俱乐部”,还是进军欧洲乘用车市场,都是比亚迪多年“死磕”技术、持续创新的水到渠成。十几年持续攻关,比亚迪在全球率先提出汽车电动化技术发展路线,攻克了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难题,一步步建立起了中国人自己的电动汽车研发和创新体系。

一心向上的比亚迪,让国人感受到了民族品牌崛起的激荡,也看到了中国智造的明天。

技术向上


作为工程师出身的企业家,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对技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与执着,2004年加盟比亚迪的廉玉波也是这类人。

接到王传福邀请之前,廉玉波曾先后任职中国汽车研究中心、上汽仪征汽车公司从事汽车研发工作,并参与创办中国最早的民营汽车设计公司——上海同济同捷汽车设计公司,还曾多次赴意大利进修汽车设计,在汽车研发、设计、管理方面都有深厚的积累。

廉玉波决定加盟比亚迪,是“希望亲手将自己的设计图变成能跑能卖的汽车产品”。主管技术研发十几年,现任比亚迪执行副总裁兼总工程师的廉玉波十分清楚:“一个自主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研发和创新,别无它路可走”。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带领比亚迪这样做的。

电池技术是汽车电动化技术的核心,其结果好坏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加速能力、负载能力、极端环境适应能力及整车安全性、稳定性、高效性与使用寿命。不断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快充能力,同时保证其高安全性,并不断降低成本,是每一个电动汽车企业的永恒追求。

电池技术是比亚迪的先天优势,决定造电动汽车那年,比亚迪已做到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供应商。根据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预判,他们选定了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技术作为车用化发展的突破口。

2008年,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F3DM,搭载的就是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2010年,比亚迪e6纯电动汽车顺利推出,其搭载了比亚迪自主研发生产的ET-POWER铁电池,纯电续航里程达450公里。

做电动汽车电池,最难的是既要续航能力强,又要安全。但是“长续航要求不断提升能量密度,而高能量密度的材料活性强,恰恰与高安全要求的材料活性弱相悖。”廉玉波解释,他们多年的研究就是在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这一矛盾中寻找平衡。

2020年3月,比亚迪发布密度更大、稳定性更强、更安全的超级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同一年,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上市,性能创下“12项全球之最,9项中国之最”,持续热销。

19年的坚持和积累,支撑比亚迪完成了这一电池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而刀片电池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在技术创新之外学会了换个角度看问题。

“既然无法从电芯角度解决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的矛盾,那就站在整个系统高度去思考,打破‘二反定律’的规律,不再仅仅找平衡点,而是去追求满足两个极端。”廉玉波介绍,比亚迪通过创造性的开发CTP技术,并进行大量的材料、工艺和结构创新,才最终成功开发出兼具高安全、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高性价比的刀片电池。

CTP技术,即省去中间模组环节,直接将电芯集成为电池包的技术。与传统电池模块生产模型相比,这一技术可节省电池模块组件,降低生产成本,并大幅提高电池组的使用率和生产率。这种在系统层面提升能量密度的思路,在磷酸铁锂自身较高的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加持下,降低了电池包生命周期成本,进一步增强了比亚迪电动汽车的竞争力。

目前,刀片电池已通过美国最严苛安全标准UL2580的认证,搭载整车累计运行300亿公里未出现由电池引发的安全事故。

2021年4月,比亚迪宣布其全系纯电车型即日起搭载刀片电池,并全面启用目前动力电池最苛刻的测试——针刺测试作为企业标准。

技术为王,高标准律己,比亚迪高质量前行。


全产业链向上


2020年6月,廉玉波领衔的“高性能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通过了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评审。

高安全动力电池就是这个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另外两项突破分别是高可靠自主IGBT和高效率驱动总成设计制造,三者共同构成了比亚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IGBT芯片是电控系统的核心,长期被国外垄断。配置IGBT的电控系统,能够让电池的输出效率更高,从而保证电动汽车的长续航和运行稳定性。

比亚迪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们自主建成了全国首条汽车级IGBT全产业链生产线,并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极限电流能力大幅提升,高低温循环寿命提高一倍。

此外,他们还构建了驱动总成全路径全域高效率设计体系,实现了电机-电控-减速器效率协同提升,开发的一体化驱动总成综合效率达86.6%,为世界一流水平。

通过协同创新,比亚迪已经构建了覆盖材料、器件、模块、系统到整车应用的全产业链研发制造体系,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掌握动力电池、IGBT芯片和驱动总成核心技术的企业。

在内,高性能动力系统已应用于比亚迪全系车型,帮助其连续四年获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冠军,获直接经济效益1120亿元。

对外,该系统应用于东风、广汽、长安等国内龙头企业近40款车型,引领了我国汽车产业电动化的战略转型;同时,搭载项目成果的高性能电动汽车出口至美、日、欧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主研发的成套动力系统也输出至丰田、戴姆勒(奔驰)等国际一流汽车厂商,推动了我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从“依赖进口”到“国产替代”再到“批量出口”的跨越式进步,引领了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核心技术变革。

更为重要的是,以相关成果为基础,比亚迪主导制定了我国首个电动汽车安全强制标准等14项国家标准,参与了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绝大多数国标、行标的制定,支撑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电动汽车标准体系。2018年,比亚迪还曾作为组长单位,与合作伙伴一起代表中国主导制定了全球第一个电动汽车安全技术法规——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EVS-GTR)。

全产业链向上,定标立准,引领行业,比亚迪走得扎实。

品质向上


肉眼可见的,比亚迪汽车这几年越来越洋气、有范儿,这要归功于其近年在造型设计方面的投入。

2019年,比亚迪全球设计中心落成,这个通体优雅晶莹、宛若“黑水晶”的建筑宣示了比亚迪在设计上发力的决心。

“黑水晶”打造了18个车位平台,可同时开展12个整车项目的内外饰模型,建立了多领域数字虚拟设计和展示能力,同时建设了从创意发散、数字化设计、油泥模型制作,到VR虚拟现实评审、人机工程验证、品质控制与验证的一整套国际一流的设计流程体系和管理体系。

他们在全球招揽顶尖设计人才,形成了以全球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首席底盘调教专家汉斯•柯克、首席NVH专家张强、首席气味性专家梁鹏、首席主观感知专家秋野为核心的设计团队。

新的设计中心加新的设计团队,赋予了比亚迪汽车产品新的灵魂,推动着比亚迪产品从“技术”单轮驱动转变为“技术+设计”双轮驱动。

技术研发自不必说,在确立进军汽车行业的时候,比亚迪就成立了专门的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到今天,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研发总人数已达约五千人,其中专家级工程师以上占5%,硕博600人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超过3500人,占比超过70%。

深圳总部研发中心之外,比亚迪还设立了上海、洛杉矶、西安等多个分中心,布局形成了全球性研发中心,旨在发挥不同地域研发优势,聚集全球优质研发资源进行全新车型的开发升级。

目前,比亚迪已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形成八十多个产品和性能学科的综合技术体系以及完整的产品开发管理体系,贯穿产品定义、方案设计、过程开发、试制验证以及量产导入的研发全流程。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比亚迪在车辆检测方面的执着。自2004年比亚迪汽车及零部件检测中心在上海组建,十几年来,比亚迪在检测领域的建设投入可谓不遗余力。

如今的比亚迪整车检测中心,拥有4800项检测手段和方法、两千多套国内外先进检测仪器设备,支撑起了整车性能、可靠性路试、系统关键性能、零部件检测等全方位检测能力。坪山整车试验场及碰撞试验室、NVH试验室、EMC试验室三大实验室,则分别专注汽车产品的安全、舒适、智能。

正是在研发、设计、工艺等领域的舍本投入,让比亚迪“技术、品质、责任”的口号愈发深入人心。

未来向上

近年,“新能源车是汽车行业的确定性未来”这一观念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可,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开始“造车”。

从特斯拉、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到奔驰、宝马等传统汽车名企,再到百度、小米等互联网企业都相继入“局”。已经身在“局”中的廉玉波乐见新对手:“新鲜的血液进到传统的造车领域,本身是好事,但还是任重而道远,因为车的复杂度肯定比他们想象的远远要难得多。”

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廉玉波很有信心:“随着近年来电动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加速、噪音、能耗、维修便利性、智能化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等方面已全面超越了燃油车,电动车全面替代燃油车的时机已成熟。”

当下整个行业新旧动能加速转化迸发出的巨大能量与机遇也让廉玉波兴奋:“我们有理由相信,2021年将是我国电动车快速发展的元年,行业格局正加速调整,百年变革从‘春秋时期’开始进入‘战国时代’,电动车产业将在‘十四五’加速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为了应对、适应甚至引领变革,比亚迪的技术蓄力从未停止。

“我认为,真正的下一代电池将是固态电池,其在安全性、能量密度、高低温适用性等方面都已经显示出更加适用于车用的属性。”廉玉波介绍,比亚迪正研发相关的电池技术,并且已经做了大量材料实验,预计未来三五年就将在汽车产品上有所体现。

同时,如何在电芯直接成包CTP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结构件,实现电芯到整车CTC技术,更大程度保证电池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如何在不影响电池包寿命的前提下提高充电功率,解决大功率充电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将高可靠长寿命汽车级IGBT芯片的设计、工艺、制造技术加以提升等都是他们正着力攻关的重点。

“如果说电动化是汽车变革的上半场,那么下半场将是以智能化和网联化为重点的激烈角逐。”廉玉波介绍,比亚迪研发团队也在积极围绕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开展相关前瞻性研究。比如新一代面向服务(SOA)的软件架构,能够提供更加一体化、场景化、个性化生态服务的智能座舱技术,以及更加安全、更加智能、场景更丰富的智能驾驶技术。

电动化是智能化的基础,“我们希望通过开放构建一个强大的汽车生态体系,在生态体系里改变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帮助每个汽车消费者达成想象不到的目的,获得想象不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