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高端访谈

中国必将在全球科技发展中逆势而上

过去几年,中国创新成就非常惊人,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庞大的研发投入规模,创新质量更是连续8年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初步具备了在一些领域同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条件。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晰看到,我国科技创新在发展中遇到了不少制约,如观念障碍、制度藩篱等,为此本刊就如何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等问题专访了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在魏建国看来,全球创新中心经历过5次大转移,先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之后是美国,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到现在已经有60多年,他认为继美国之后下一个全球科技中心会在中国。

近几年,国内外大环境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国际贸易摩擦频频,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使得内外局势变得更加复杂难测。魏建国在外经贸部和商务部工作期间,出访考察过2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曾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驻外工作过20多年,因此他对这种局势的变化异常敏感且关注,他认为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纵观科技发展史,很多科技创新成果是企业完成的,很多基础研究上的创新,也是通过企业转化为产品的。“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短板在于企业的创新力量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学研链条。”魏建国认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如果将市场比作人体,那么企业就是里面不可或缺的细胞,只有细胞充满活力,人才能健康蓬勃发展。

企业是创新主体,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是当下企业发展新方向,但如何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当下的问题。在魏建国看来,我们应该首先明确企业科技主体地位,积极推动科学研究向高精尖发展,加快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打造完整产学研链条。其次,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将顶层设计做好,鼓励全民参与,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长期稳定发展创新的大环境。同时,要重视科技金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和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经济里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金融科技”。魏建国提到那些影响全球的科技创新公司如苹果、微软、SpaceX等背后,无不有着风投的大力支持,但由于科技创新型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天生特性,即便是在发达国家,如何将科技和市场结合起来,也是世界性难题。最后,他认为企业家应该发挥更多主观能动作用。“我们需要更多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担当的企业家,中国企业家应该在发展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他赞叹江浙一带以及广东一带企业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并期待他们能一直保持这个势头,和时代共同进步,为中国科技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推动科技信息服务建设 做好“桥梁”搭建工作


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是成果具有一定实用性价值,以便更好提高生产力,但当前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是,虽然成果较多,但转化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和市场结合度不高。魏建国在采访中一针见血指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当下并没有形成具有权威性的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导致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由此导致相关关键方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市场信息,从而导致一窝蜂重复建设,对企业对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投资风险。“一方面,政府的利好信息无法准确传达到企业手中,另一方面,企业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路在何方。”魏建国以芯片举例,他认为虽然当下举国之力破解芯片难关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但芯片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新技术行业,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这个领域,应该要有更精准的评估和判断。

魏建国建议政府和媒体应该发挥更多作用,尤其科技类媒体,要做到 “解惑、指路、出招”。“师者,所以传业,授道,解惑也”。科技类媒体应该肩负起自身重任,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为读者解惑,为企业解惑,为市场解惑,同时也要为政府解惑”,魏建国说道。除了解惑,他认为科技类媒体还要承担指路的作用,沉淀于科技行业内,引领行业方向,为行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至于出招,他认为不能只亮出一般的招数和高招,而是要出绝招,为企业为市场为政府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科技类媒体要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全社会的技术和产品能够实现跨地域、跨行业的顺畅流动,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科技创新支撑,培育产学研用无缝对接的生态体系。”


转变发展思路 摈弃短视思维


在很多人看来,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道路上,资金、技术、人才、产业配套、市场政策环境,无一不是自主创新路上的“拦路虎”。对此魏建国持相反意见,他提到我们的科技成果从研发成功到走向市场,无不经过层层考验,没有一蹴而就。过去我们重大科研成果在研发过程中遇到过种种困难,也都获得了巨大成功。他认为现在中国大环境下,一些科研人员、企业或政府都犯了一个通病,便是功利主义。

“很多人希望研发速度越快越好,科研成果转化速度越快越好,效果越显著越好,希望投入能更快获得回报,希望能更早有收益,这个愿景是美好的,但要明白,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永远将国家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说,在过去我们的科研太过以市场目标为导向,对技术科学的重视远远超过基础科学,从而造成我国科技发展上的短板。所幸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块发展,接下去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如果我们不抢在前面,就会被欧美国家甩到后面。

科技创新是现代行业竞争乃至全球竞争的关键,它还意味着新思想的迸发。而威胁科技创新的一种重要风险因素就是用何种思维模式看待科技创新本身。过去,由于中国与世界,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经济存在强互补性,简单地从外国引进机械设备和科技成果,就足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从而促进经济效率提升。但随着近些年中国对科技越加重视,我国科技水平日新月异,这种发展方式发挥的作用持续衰减,且面临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等新的问题和挑战,我国应该改变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技创新。

魏建国认为发展科技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而是目光更长远一些。他以中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科技发展的差距举例,认为除了政策、人才、资金,最主要的还是理念问题。他以达沃斯论坛举例,指出达沃斯之前只是一个小镇,并不为人所知,但却因为举世闻名的世界论坛而享誉世界。“所以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起来,并不总和地域有关,关键是能否转变发展思路。”

魏建国任职商务部期间,曾负责过高科技司,并在深圳一手推动创办了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为了扩大高交会影响,他邀请科技部加入其中,使之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类展会,影响深远。谈到创办初衷,魏建国说道,货物贸易不能代表一个国家水平,而科技代表着国家未来。

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对于中国来说,庞大的消费群体和稳步提高的可支配收入正是科技创新的强劲引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需求,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供给。

“科技创新中,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在研发关键核心技术上奋起直追。同时,我们要争取早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没有改革,创新驱动就不可能全速发动,科技创新也就不可能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企业,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魏建国建议我们应该“抓两头,带中间”,两头是领导干部和科研人员,中间是企业家,只有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市场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采访的最后,魏建国倡议我们应该大力营造“鼓励创新、虽败犹荣”的创新氛围,出台“允许试错、不行再来”的鼓励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啃下更多的“硬骨头”,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很多科技上进行弯道超车,和体制的优势密不可分。但体制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我们正在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不怕困难,不怕艰辛,允许失败,只要坚持下去,我们必将在全球科技发展中逆势而上,成为科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