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

刘兆彬: 优化高新技术产品标准 促进产业发展

刘兆彬: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总工程师、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

“车同轨,书同文”是从秦朝开始制定的制度,曾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当下,针对高新技术产品标准的制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一直是现在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近些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税务局相关数据显示,自2010-2019年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增速基本维持在15%以上,特别在“十三五”期间,增速更是达到25%以上。2020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27.5万家,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之一。

但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道路上,如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等问题上,可以看到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发展同在:高新技术产品在标准化制定上还存在较大探索空间,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发展受到一些制约与限制,同时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此,就如何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服务支持,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以便更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本刊专访了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总工程师刘兆彬。他从多个大方面介绍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举措及建议。

刘兆彬在活动现场了解相关企业信息

高新技术产品标准的制定要与时俱进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市场监管体系通过不断创新监管方式、不断提高规范市场秩序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越来越完善的服务支撑,为整个产业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保障。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转化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市场监管体系还面临着诸多新问题。

一是标准的制定跟不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速度。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例,虽然相关技术还没有大量普及,但已经有较为成熟的产品面世,中国在这方面的标准化没有及时跟上,一些检验检测标准还不成熟。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新《标准化法》)已于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标准化法》建立了新的标准体系,明确规定标准除了由政府制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外,还可以由其他相关主体来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中国市场发展的方向应该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标准化的改革也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让大量的学会和协会、企业甚至消费者参与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制定,才能为高新技术产品标准的制定提速。

二是标准需要体现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性和技术先进性。中国很多高新技术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安全性和生态环保指标等,但产品参照的相关技术标准却是多年前旧标准,并存在新标准修改期过长问题,因此标准的修订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才能适应市场化需求,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加大对团体标准及企业标准的应用率。自2018年新《标准化法》出台以来,以学/协会为主体的团体标准发展势头迅猛,短短三年间已有2万多新标准面世。虽然中国的标准化进程取得了较快发展,部分成就甚至超过国际标准,但相关采标率只有20%左右。

刘兆彬建议要改善这个情况,需要加大对新标准的推广宣传力度。在行业当中,龙头企业要带头使用新标准,中小企业要跟上,才能改变这个局面。“我们的市场监管系统作为主管部门,在标准的制定特别是实施上,在标准的规范管理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刘兆彬说道。

刘兆彬认为,市场监管部门近年来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通过建立完整的计量测试体系、溯源体系、传递体系,保障了高新技术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他建议在检验检测方面,除了我们原有的体系外,应当建立更多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化实验室,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生态链,在让标准化成为高新技术产品质量“硬约束”的同时,促进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三大优势,一是市场潜力巨大;二是高科技人才储备充足;三是一直坚定不移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中国有着巨大且多元的市场应用场景,所有的高新技术产品最终都服务于消费市场,服务于人类的需求。中国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这无疑对高新技术产业是巨大的拉动力、推动力和吸引力。此外,中国有着非常巨大的人才储备,多年对教育的重视,为中国的持续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这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中国多年以来一直坚持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中央新提出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了中国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通过开放的态势,吸引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加入其中,仅海归就有400多万人,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拓宽了空间,也给全球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为中国和世界实现互利共赢创造机会。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困难主因是起步太晚,原有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导致。中国有着较高的人才储备,但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缺口,特别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且在部分领域具有带头作用的科技人才还比较稀缺。其次,中国的创新链还不够完善。创新链是高新技术成果从创意到研发生产,再到商业化生产销售的完整链条结构。它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从生产、研发、设计、金融、管理、销售等等各个领域都应参与其中,所有人都可以在里面做出相应的贡献。高新技术产业首先是一种经济理论和经济行为,既包含技术因素,也包含商业因素、管理因素,所以一个健康的创新链应该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各方应建立良性互动合作的市场机制,以取得企业经营的成功、国家经济的振兴和社会全面的繁荣为目标。当然,中国相关法制法规建设还需继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要健康蓬勃发展,要有健全的司法体系作为保障,尤其在打击专利侵权方面的奖惩制度和知识产权评估制度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应该鼓励新技术创新,把创新作为发展‘双循环新格局’的核心驱动力量,建设出一个高标准市场,这样才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刘兆彬说。


加强激励措施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均衡发展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区域性比较明显,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梯度转移”,在谈到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上分布不均衡现象时,刘兆彬认为这是由于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的:中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贸易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且东·中·西部呈由高到低的梯度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优异的教育环境和医疗环境,往往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并没有相关优势,尚呈人才“洼地”。刘兆彬建议要改变这个落后情况,必须要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均衡发展。不发达地区需要找准自己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特殊政策吸引人才,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产学研融合等方面倾斜更多的政策和资金,从而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创新链和生产服务链,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刘兆彬提出政府应该在里面起到引导作用,促进政、产、学、研、用各方建立良性互动合作的市场机制,加强创新资源的重组,注重发挥社会的力量,通过社会协同创新才能真正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只有把资源配置合理了,把制度理顺了,人的积极性才能被激发调动起来。”他说。

刘兆彬还建议,高新技术产业要良性发展,除了必须尊重创新规律,加强知识产权、专利保护制度,还要有强力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的产业政策支持,完善的社会激励政策同样必不可少。“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样需要学会、协会的扶持、媒体的宣传报道、社会的关注,我们要为广大高科技人才提供绽放光彩的机会,让他们成为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  


本文已公开发表在《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 202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