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

仝小林: 在抗疫中推动中医守正创新

1月24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逆行武汉一周年的日子。去年的这一天,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防治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专家组组长之一,仝小林带着全力救治患者,掌握第一手疫情资料,优化中医药诊疗方案,为国家提供中医药防治建议的任务,紧急奔赴武汉。截至2020年3月27日回京,他一共在武汉奋战了64天。

期间,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从中医角度给武汉疫情定性,推行万人通治的社区防控模式——“武昌模式”;牵头组织专家制定从第三版到第八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以下简称“《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医诊疗方案和恢复期诊疗方案;开展了覆盖新冠肺炎全病程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涉及轻症、重症/危重症、恢复期等新冠肺炎发展不同阶段。 


仝小林(左一)在武汉第三医院指导科研

从“寒湿疫”到“武昌模式”

中医讲究“理法方药”,给新发、突发疾病定性是中医介入的第一步。

到达武汉后,仝小林立即带领专家组深入抗疫一线,诊察了社区隔离人群、发热门诊、隔离病区、ICU等各类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结合武汉当时阴雨连绵的气候环境特征,他判定此次武汉新冠疫情为“寒湿疫”。“寒湿疫”的定性,为后续中医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临床实际辨证用药提供了方向。

对疫情进行明确定性后,仝小林仿效古代大疫之时“大锅熬药”群体救治的方法,立即组织专家组成员,在1天之内拟定了可宣肺透邪、避秽化浊、健脾除湿、解毒通络的通治方“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及其加减方,大量用于新冠肺炎的初感及疑似患者。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人一方显然不现实。“该方虽然是基于病因、病态立法而成的针对初感及疑似病例的普适性的处方,但面对千人、甚至万人一方的局面时,我内心的压力巨大。”仝小林说。

因此,为了让“寒湿疫方”在通治的同时又具备辨证论治的特征,在“1号方”的基础上,仝小林团队又分别针对发热、咳喘、纳差、气短乏力症状拟定了4个加减方,即使是普通的社区医生,经过简单培训也能马上熟练用药。

疫情发生后,武昌区发病人数不断攀升,一度成为武汉市发病率最高的区。“必须把防控重心前移至社区,从源头切断疫情。否则我们有多少医院,有多少医生都不够用。”仝小林忧心忡忡。

2020年1月29日,仝小林团队和武昌区政府、武汉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湖北省中医院商议决定在社区开展中医药防控,堵住社区防控这第一道关口,为医院的医疗救治争取时间。

2020年2月2日,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组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推广“武汉抗疫1号方”。第二天起,“1号方”开始在武昌区社区大规模免费发放。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用药安全,时刻了解病人服药后的情况,仝小林团队借助武昌区已有的健康云平台,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合作,紧急开发出一款基于微信平台的手机App,病人只需在药袋上扫码录入基本信息就可进入平台,得到后方数百名医生一对一的用药指导和心理咨询。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武汉抗疫1号方”在整个武昌区和洪山区、东西湖区等区域以及武汉周边地区,累计发放超过70万副,救治了5万多人。截止2020年3月1日,累计11404人通过扫码向后方医生咨询,并通过6万多日记卡反映他们服药后的情况。

“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形成了“武昌模式”。该模式是我国在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将防控重心前移、下沉至社区,不仅降低了高危人群发病率、遏制了轻症患者病情的加重,为医疗系统恢复运转争取了宝贵时间,同时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实时的数据支撑。

牵头组织制定国家中医诊疗方案

在特殊时期,时间也具有特殊的意义。短短64天,对于往常的我们来说,也许并不会改变什么,但对于疫情中的武汉和在武汉抗疫的仝小林来说,则意味着无数人的生命。

64天里,仝小林每天都处于高强度的紧张工作状态中,重症病房查房、疑难病例联合会诊、发热门诊及社区一线调研,进行科研攻关,组织同行专家制定《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方案,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切合需求的指导……最忙的时候,仝小林经常一天只睡2小时。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多看病人,节约防护用具,仝小林经常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武汉的各大医院里奔波,长时间禁食禁水,全神贯注工作。脱掉防护服后,他的衣服时常被汗水湿透。

“尽管身体是疲惫的,但更多的是感动。”仝小林告诉记者。

在“武昌模式”稳步推进的同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也从第三版更新到了第八版,每一版都是在抗疫火线上淬炼出来的。

随着抗疫工作的开展,仝小林组织专家组成员不断更新、完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方案以及对确诊病例的分期及诊治、对原有证型的断方用药。

从《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开始,明确定义此次疫情为“寒湿疫”,将临床治疗分为四个阶段,即初期“寒湿郁肺”、中期“疫毒闭肺”、重症期“内闭外脱”、恢复期“肺脾气虚”,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推荐处方、推荐剂量,从整体上调整用药策略。

考虑到武汉居家隔离观察的病人很多,诊疗方案第四版增设了医学观察期的治疗方案,推荐使用中成药治疗。在仝小林等人的努力下,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不断被强化,诊疗方案第六版、第七版中的中医治疗方案,更是汲取了全国各地新冠肺炎的中医诊治经验。

针对新冠肺炎恢复期患者,仝小林团队还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引(试行)》和《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主要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方案》,为恢复期患者提供以中医适宜技术、传统功法、饮食、心理干预为主的综合康复指导,并在武汉和湖北的其他城市开设了专门的中医康复门诊,建立全国恢复期协同工作网络。

在仝小林的指导下,2020年3月5日,湖北省中医院开设了恢复期康复门诊,此后黄石市中医院、孝感市中医院、黄冈市中医院等均成立新冠肺炎康复门诊,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西医评估、检测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和干预特色,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


去年除夕夜仝小林在奔赴武汉抗疫的列车上

主编《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从武汉回京后,不少荣誉纷至沓来,但仝小林却专注于著书立说,致力于将中医抗疫的经验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

2020年7月,仝小林主编的《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一书面世,书中附上了大量病例的研究情况。该书包括新冠肺炎概论、中医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中医证候研究、中医分期治疗、相关中医方药研究、中医预防研究、名医认识、中医防疫进展等内容,以此为中西医临床医师、医学生以及新冠肺炎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武汉抗疫期间,仝小林带领团队实地考察,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对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分期、转归以及应对策略有深刻的认识,针对疾病不同分期总结了主要证候表现,确定了相应治则治法,并制定了中医通治方及分期辨证处方。同时,他们还与武汉多家定点医院合作开展了覆盖新冠肺炎全病程的中医药临床及基础研究,涉及轻症、重症/危重症、恢复期等新冠肺炎发展的3个不同阶段,为中医药抗疫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

在书中,仝小林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做了大量研究,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亦有很多独到的思考。“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2020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夕,仝小林与其他24位科学家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建言献策。提起给总书记写信的初衷,仝小林说:“给总书记写这封信,当时主要就是感受到科技创新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

2020年5月30日,仝小林获颁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半年后的2020年12月,他又获得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面对各种荣誉,仝小林将其作为对中医界全体从业者的鼓励,而他自己,始终安静地奔跑在振兴中医药的道路上,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

他说:“我是一名普通的医生,救死扶伤,急病人之所急是我的本职工作;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在自己从事的科技领域潜心研究,做好中医理论及实践的传承创新同样是我的本职工作。”

何为“创新争先”?

仝小林认为,在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针对学科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与需求,要勇于创新,打破陈规,着眼新理论新技术的突破研究,让中医作为国家瑰宝重见光明。

何为“最美”?

“做国家需求行业需要人民期待的事业,我觉得就是‘最美’的。”

但使人间无疾病,何妨架上药生尘。医者仁心,就是一个医生“最美”的品质。“古人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医务工作者要迎难而上,敞开真心,一心赴救,这也是作为一个医生‘最美’的品质。”仝小林说。


本文已公开发表在《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 202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