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林占熺:用技术点“草”成金

2021年春节临近,林占熺教授在南方小年那天才从乡下的扶贫基地回到实验室,本刊记者得以有机会进行了一场“云采访”。

视频中的林教授温和可亲,尽管78岁高龄,但他对与科研相关的时间节点和一系列数据厘得清清楚楚,甚至让笔者忘却了我们隔着北京到福州的距离,仿若林教授就在对面向我娓娓道来他与菌草的传奇经历。

让千万农民富裕才是真的富有

当被问及是什么信念驱使着自己在神州大地最艰苦的地方、在五湖四海最贫困的角落里,摸爬滚打半辈子而无怨无悔时,不善言辞的林占熺教授打开了话匣子……

他说自己生长在福建省著名的革命老区闽西连城县林坊乡,小时候家里非常贫困,生活诸多波折,吃饱穿暖是最大梦想。自1968年福建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分配工作开始,林占熺教授就与农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他被分配到闽西宁化县工作,每到一处最先关心农业,关心农民的生活。后来他被调到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了5年,又调回母校福建农学院。有次他到闽西革命老区长汀、上杭等县调研,看到一些贫困山区农民家徒四壁,用蓑衣当棉被,房屋破漏就用谷席挡风遮雨,望着山上无森林、地下无矿产资源的这片红色土地,他陷入了沉思。熟悉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他,一心想着如果能用山上的野草替代林木栽培食用菌,使野草变山珍,那么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就有了希望。

“上世纪80年代,很多地方掀起培植食用菌热。但传统的原料总离不开树木,所以大面积栽培食用菌的地方,林木砍伐导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我看着心里着急,1983年我开始种植菌草。应用科学很复杂,历经三年试验才成功。”林教授回忆起当年科研的艰辛。

1986年10月,靠着一根钢线、20支试管和5万元,林占熺研究的“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药用菌试验成功,为解决菌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菌林矛盾”紧迫问题开辟了新途径,也标志着“菌草学”这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学科由此诞生,他如同发现了一个新大陆那样兴奋。同年,国家发布扶贫攻坚计划。

1987年,林占熺教授开始开办培训班进行技术传播。

1988年,林占熺技术团队选择了全国重点林业发展县——福建省尤溪县推广“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选择种菇的农户从最开始27户,增加到4236户,遍及14个乡镇112个村,当年产584.3万袋菌,当地农民年纯收入达到899万元。

1990年到1991年,国家科委下拨8万经费资助其团队进行科技扶贫工作,当年产值达4426万元,每户农民创收9600元。

1996年,党中央做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福建和宁夏悄悄组了“CP”结成帮扶对子。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自此成立,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组长。同年,中组部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厦门举办了针对全国592个贫困县县委书记和县长的培训班,特邀林占熺教授去介绍菌草技术。

1997年,国家把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4月15日,林占熺带着六箱菌草草种飞抵宁夏彭阳县。为了更快更顺利地推进工作,林教授在当地创办了218人的培训班,也传出了“闽宁合作科技扶贫,穷山汉种出致富梦”的佳话。同年菌草技术被列为福建省和巴新东高地省合作项目。

随后,他又将这一技术拓展到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创建菌草科学技术体系,开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广泛应用于生态治理和扶贫开发事业,为扶贫攻坚、保护生态和服务国家外交作出特殊贡献。

林占熺教授告诉记者,在面临国外机构的高薪诱惑时,他一直牢记时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曾对他说的话,“虽然你的这项技术能让自己成为千万甚至亿万富翁,但这不是真富有;只有让千千万万的农民都富裕起来,你才是真正的富翁”。

把论文写在辽阔大地上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这片土地你爱她有多深,其实土地和百姓都明了。

林占熺披荆斩棘,敢教大漠换绿装。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张“作战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一张是世界地图,地图上满满标注着红五星,这些标注皆是他们菌草扶贫的重点地区,现在都是一片葱茏。

他亲力亲为,唯有成果见赤忱。农民出身的林占熺,笃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进农民的钱袋子里,农民的任何难处,都是我们无条件要解决的大事”这一理念。他把菌草技术推广至全国31个省487个县,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多年来,林占熺教授带着他的团队,足迹遍布宁夏、甘肃、新疆、西藏、青海、广西、贵州等国内的贫困县。1997年至2007年十年间,林占熺和他的团队成员共往返于宁夏达178人次,而且绝大多数成员都是长期驻扎。据统计,宁夏共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创产值接近一亿元,菇农年均增收5000多元。为此,菇农还编了个顺口溜对他们工作表示肯定:“一年可脱贫,两年能致富,三年盖新房,四年讨媳妇。”

他不辱使命,为国争光闯五洲。在援外扶贫经历中,最让林占熺教授难忘的当属2007年援助卢旺达项目。那一年,商务部把菌草技术列为援助非洲十大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之一,并资助经费进行中心建设。林占熺带着技术团队和资金到卢旺达后,因当地十分落后,加上种族大屠杀之后民众普遍戒心很重,所以困难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仍然实现了当地3500多户贫民收入翻一番。

2017年7月12日,林占熺(中)在贵州黔西南晴隆县指导贫困农户菌草栽培竹荪。

以草为媒,菌草走出国门,成为和平友好的“植物大使”。1997年之后,菌草技术创新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卢旺达、巴西、马来西亚、斐济、泰国等13个国家建立起示范培训和产业发展基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卢旺达,林占熺两次因劳累过度,加上环境的不适应,导致血压高压达到258mmHg。还有一次是在南非,林占熺在水田不小心被牛虻叮咬,险些丧命。

扶贫小组成员表示,林占熺教授嘱咐大家,扶贫工作就是要待农民胜似亲人,尤其是在援外扶贫时,大家代表的是国家形象,一定要把国旗牢记心中、写在脸上。所以,他给帮扶小组成员制定了三条规则:第一,必须尊重当地人们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第二,假如遇到意见不一致发生争执的时候,必须坚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第三,不给菇农添麻烦,不拿农民一针一线。

在带领民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林占熺和团队还进行水土流失的生态治理。他表示,在探索如何把西北地区生态治理和菌草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时,他的团队于2011年7月13日,选定在海拔3067米的雅鲁藏布江西藏林芝米林县段,开展菌草治理流动沙丘试验点并获得成功。此后又持续在黄河流域和各地开展菌草治理荒漠化、石漠化、防沙固沙、改良盐碱地、治理砒砂岩、治理洪积扇、修复矿山、滨海防风的研究与示范,为黄河流域和世界大江大河的菌草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经验。

他告诉记者,用菌草建立黄河屏障是正在进行的生态治理项目。这一想法的缘由始于1989年在福建、宁夏和尼罗河上游卢旺达开展菌草生态治理的成功实验。这些实践让他明白,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创造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这些正是菌草技术立足于全球的支点。

对得起事业却对不起家人

林占熺教授白手起家,春去秋来献身科研,创新路上敢当先。

30多年来,他艰苦创业,把一间简陋的实验室发展成为三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国际菌草技术交流合作培训中心,引领世界菌草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新水平。

目前,这一技术可用48种菌草栽培59种食用菌、药用菌,并选育出适合不同生态脆弱地区种植的菌草草种,实现一草多用、循环利用,形成“菌草—生态治理—综合利用”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他也先后被中国扶贫基金会评为“全国扶贫状元”,被国家科技部、中科院联合授予“科技扶贫杰出贡献者”称号,还获得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荣誉证书。

正如《山海情》剧中呈现出的凌教授一样,林占熺教授对事业的执着可以用热血沸腾来形容,越是艰险越向前冲。比如,他不顾身体原因三番两次去西藏高海拔地区搞扶贫治理。有人说一个南方人去西北治沙,不是傻子就是疯子,再不然就是骗子。他自掏腰包搞科研也是常有的事,多年来,他把大部分的讲课费、专利费、技术服务费都用来进行科学实验、给工人发工资。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让他更加珍惜余生,从2010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林占熺每年都会找一个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上的世界难题去攻克。

在技术团队成员眼中,林老师是一位特别谦虚随和的老人,“大道至简”,实用至上,他对农民的感情特别深厚,面对贫困地区农民时,他的心尤为柔软。在事业上没有遗憾,然而在生活中,林占熺教授觉得愧对家人。

作为农业工作者,他做事的风格是凡是对社会、对农民有利的,就不怕任何困难、坚持不懈、想尽一切办法去实现目标。可是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对父母有愧疚感。由于整天忙于科研,在国内外最贫穷的地方来回奔波,却未能尽孝。

作为丈夫,他对妻子未能尽到陪伴的义务。从他接近55岁时去宁夏扶贫开始,常年奔波奋战在菌草事业上,足迹踏遍祖国大地和五洲四海,基本顾不上家里。

作为家中的长子长兄,他觉得对弟弟林占华尤为亏欠。为在安溪县指导推广菌草栽培技术,1994年因锅炉爆炸,刚读完硕士的弟弟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

作为父亲,他甚至对女儿出国留学时的年纪都记得模棱两可,要知道,对于实验数据,林占熺教授可是都记得清清楚楚。他在宁夏扶贫期间,女儿每年夏天回家探亲一次,可他那个季节特别忙,女儿一个暑假最多也就见上父亲三五次面。

对于林占熺去宁夏扶贫时被人笑话不务正业,被专家批判没有技术含量,家人开始也是不理解,会有怨言。然而不管怎样,林占熺坚持为贫苦地区百姓服务的决心不变。他也始终相信:好心人天不负,公道自在人心,有为就能有位。久而久之,家人就都表示支持了。

在他和当年的团队成员看来,《山海情》中呈现的大部分内容基本属实,但实际扶贫情况比剧中更艰苦、更曲折、也更精彩。如今,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项目,已推广至五大洲106个国家,成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农业技术。

我们惟愿林占熺教授身体康健,因为菌草事业任重道远!


本文已公开发表在《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 202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