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成果

“复命”用科技锁住鲜味

用复命材料密封好的胡萝卜


2020年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会议初次审议。

大家在短视频里常见到,为了“露富”,不以为耻的奢靡餐桌层出不穷,还有屡见不鲜的“大胃王吃播”等等“哗众取宠”的种种乱象显现出的浪费风气令反浪费的呼声再度掀起。2021年1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研究室主任臧铁伟介绍了反食品浪费法草案中食品浪费的标准、相应的惩罚措施等内容,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除去餐饮业的浪费之外,果蔬腐烂造成的浪费也是食品浪费严重问题之一,如何对果蔬进行“锁鲜”,保住百姓的“菜篮子”,成为上海复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命科技)研发“锁鲜”系列保鲜材料的初衷。

保鲜袋当前已经成为了千家万户的常备物品,尽管我们使用了保鲜袋,通常情况下果蔬也仅仅能保存三至五天,往后就会逐渐腐败变质了。而复命的“锁鲜”系列产品,则能够明显有效延长生鲜食品的“寿命”,海鲜可长达45天,蔬菜可长达60天,冷鲜肉可长达120天,甚至远超出这个区间(比如根茎类的胡萝卜保鲜时间可达90天,猕猴桃可达180天),保鲜期延长显著。这依赖于复命科技在对自然界生命规律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探索出了保鲜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锁鲜”系列保鲜材料,从而达到影响、干预生命的进程,实现完全物理保鲜的目的。

据复命科技负责人介绍:“复命锁鲜保鲜膜应用的是自主研发的创新分子筛膜材料,这种材料仿细胞膜制成,具有智能气体调节功能,应用物理保鲜理论,安全可靠 。”

由复命科技自主研发的物理保鲜新材料拥有远超传统材料的长效物理保鲜能力,极大的延长了生鲜保鲜时间,降低损耗,也填补了国内外物理保鲜材料领域的空白,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有因才有果,要做好保鲜工作,就要从源头上突破。果蔬的腐烂变质主要是由于细胞呼吸作用放出呼吸热,温床之下又催化了附着的微生物向新鲜果蔬发起“进攻”,它们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酶类物质,进而破坏细胞壁进入细胞内部,使水果中营养物质分解,最终导致果蔬变质。了解了果蔬的变质原理,复命科技的研究也就有了明确方向。

然而,创新又谈何容易,针对五花八门的生鲜产品,要找到一种尽可能完美方案来满足繁杂的各种生鲜保鲜所需,更像是“天方夜谭”。比如蔬菜、水果、菌菇、鲜花等都是通过让它们休眠来降低呼吸作用,减少营养物质消耗,从而达到保鲜目的。冷鲜肉类、水产、熟食类保鲜就是要尽可能地杀灭初始状态的细菌、隔绝氧气和外界细菌侵入等,抑制细菌繁殖和产品氧化腐败,进而达到延长保鲜时间的目标。经过五年的不断尝试和四十多种配方的不断探索,经过大量蔬果保鲜试验数据测试和数学统计分析,复命科技终于研究出不同种类果蔬与各保鲜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得到了一系列的保鲜因子方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果蔬保鲜方案和设计理论基础。

同时,复命科技在膜的设计上采用热力学透析理论进行研究,推导出了热力学理论公式,并开发出相应的智能双透膜。创新设计的分子筛结构能够选择性通过相关的气体,像细胞膜一样自主调节袋子内部气体成分,通过降低或抑制蔬果呼吸作用,使其进入休眠状态,进而减少营养成分消耗,达到蔬果长效保鲜目的。在材料选取上,复命科技选用了时下最热门的纳米材质为原材料,成功制造出独特的纳米分子筛结构。


复命科技的研发人员在进行调试


将设计理论和分子筛结构结合,复命科技做出了保鲜效果极佳的智能调节创新分子筛膜材料。根据第三方的测试显示,水果、鲜花和鲜叶蔬菜保鲜90天损耗小于8%,保鲜60天损耗小于5%,失水小于10%;肉类在0℃至5℃下可以冷藏保鲜120天,抑菌效果达到99.8%。这种新材料还延续了传统保鲜袋的轻薄质地,一般厚度大约为2.5至4.5丝(1丝=0.01毫米),最厚实的材料熟食袋厚度也只有9丝。

传统的保鲜袋产品采用的是聚乙烯塑料,它的透氧率和透湿率仅是复命“锁鲜”保鲜膜的5% 到3% ,因而无法保障保鲜的效果。此外,一些商家会使用化学方法来进行保鲜贮藏,更是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性。由此看来,复命“锁鲜”保鲜膜是生鲜贮藏的“福音”。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有复命新材料的锁鲜膜具有真正意义的智能呼吸膜效果,能够起到大幅延长蔬果保鲜时间的作用。

大家喜爱的广西砂糖橘,新疆的小白杏、驴肉,浙江舟山的红虾……来自四面八方的百姓都从“锁鲜”系列产品中获益。这是一次从实验室专利技术走向市场创新的重要实践,突破了国内生鲜运输瓶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也驱动着生鲜食品包装材料的新一轮科学发展方向。凭借着优秀的保鲜案例,复命科技荣获了2019年上海市优秀发明银奖,广西省科学进步一等奖,2020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优秀企业奖。当前,复命科技已经与京东、顺丰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品成功进入了日本、厄瓜多尔等海外市场,更加印证了“锁鲜”系列产品的优质性能,并对激发我国农业经济活力做出贡献。 


本文已公开发表在《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 202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