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院士天地

改革科技体制任重道远

王志新院士 王志新院士


        近年来,各类高校、各级研究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不断增加,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随之不断涌现,它们正日益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然而,同时也日益显露出了科研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在构建创新型国家过程中一些亟待健全和完善的问题。
        为此,6月13日,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王志新先生。

        科技体制与自主创新

        记者:您认为我国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王志新:当前,我国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问题。要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应该从科研体制改革入手,认真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针对我国的特点,吸收所长,为我所用。高校、国立研究院所以及企业的研发机构要各行其责,各尽其职。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科技创新大环境一直不理想,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机制不健全,跟不上科技创新的要求。刚建国时,国家没有条件;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期,国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经济发展上;90年代以后,经济快速发展,但我国的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转变却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现在,国家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努力解决,但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现行的科技体制和机制尚存在很多问题,这正是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工作以及我国实现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最大障碍。
        目前,整个国家和社会对科技界抱着过高、过快的期望,这导致许多不好的后果,事实上,科技创新,最忌讳的就是“创新大跃进”。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很好,但我们不能期望这个过程是一朝一夕的,因为这里面有一个科研体制要达到创新所要求的模式以及科技显效的过程。
        记者:现行的科技体制离创新要求还有多大差距?
        王志新:现行的科技体制距离创新所要求的理想模式还有很大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即使科技体制已经达到了理想模式,还有一个科技显效的问题:科技成果和科研成就转化成看得见的效果并不是在短时间里就能完成的。举例说,整个科技体制中,教育是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改善我国的教育现状还需要很多年,而在教育环境改善之后,所创造出的科技成果和科研成就转化成一定的效果还要再滞后一些。
        现在科技界的“急功近利”、“浮躁虚假”等现象都跟急于求成的“创新大跃进”有莫大的关系,这样的状况下,科技管理、评价等整个机制都会出问题的。创新最需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先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总体设计。目前,包括研究所、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工作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相当混乱的局面,跟我们缺乏一个很好的总体设计不无关系。


与中外专家合影与中外专家合影


        科技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记者:您认为我们国家推进自主创新的前提是什么?
        王志新:我认为如果我们国家科技体制不理顺的话,进行自主创新是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R&D(科学研究与实验性发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基础研究,研究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它的目的是培养人才。第二、也是我们国家最缺的,是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到应用需要一个很漫长的环节,需要大量人员从事这类研究。第三、应用研究,也就是企业自身对其生产技术的研究支撑,但我们国家企业的开发能力和资金积累都不够。
        记者:那么您对科技体制改革有哪些建议?
        王志新:首先,要把科技体制理顺。我建议科技体制改革要分三部分:第一、基础研究全部放在高校。因为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而基础研究是不直接产生效益的,所以高校应着重在基础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的能力。第二、应用基础研究必须放在国立研究所。现在我们国内的研究所拿着国家的钱,不是根据国家、社会、企业的需求开展研究工作,而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需求是自己提出的,而企业想提出自己的需求却缺乏通畅的渠道。比方说我们的“863”计划,从来没有企业家或者很少有企业家参与研究课题的提出、设置,这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混乱。国家应该对研究院所有所约束,具体研究项目也应该由国家来确立。第三、应用研究的主体必须放到企业。
        其次,要学习国外先进的体制,取长补短进行改革。
        目前,我们正着手整理一个材料,把现在科技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应给有关部门。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很难实现我们科技的自主创新,就会阻碍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记者:如何才能更好地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以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王志新:科研人员谁不想做出些成果呢?谁都想!但要想做出成果,除了个人要努力外,还需要外部科研大环境的有力支撑。
        目前,我国是经费不足与经费浪费并存,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科技界“贫富不均”的现象非常严重。有些省份的头号重点大学一年从国家得到的科研经费甚至比不过某些研究院所、大学一个课题组、一个教授从国家得到的科研经费。这种不公平势必严重阻碍大批优秀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工作。
        因此,只有改变这些不合理的状况,才能促使科技工作者在构建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出更多的能量、做出更大贡献。

人物小传:

    王志新,江苏金坛人,1953年8月10日生于北京市。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毕业后留校在化学工程系催化教研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2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邹承鲁教授。1988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6月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副研究员。1989年11月至1993年2月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系和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生物化学系从事科研工作。1993年3月回到生物物理研究所,同年7月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