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院士天地

王梦恕心系民生 情系国家

王梦恕(右一)听取工程进展情况王梦恕(右一)听取工程进展情况


        “要为子孙后代留下遗产,不要为他们留下遗憾,更不要为他们留下灾难”,这是本刊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王梦恕是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仍忙碌在为之奉献一生的祖国隧道、桥梁事业的工作中,他心系民生、情系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博大胸怀无不让人钦佩。


        为何反对“磁悬浮”列车
        
        我们的采访是从王院士的提案开始的。在王院士的提案中,最让我们敏感的就是关于京沪铁路“磁悬浮”列车停建的提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磁悬浮”列车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孕育而生。然而,中国到底适不适合建“磁悬浮”列车?王院士讲出了他的观点。
        磁悬浮列车是由无接触的电磁悬浮、导向和驱动系统组成的交通工具,分为超导型和常导型两大类。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的速度能达到500km/h,确实很快,可它却不具备“安全、可靠、适用、经济”四项指标的严格要求。
        在采访中,王院士一直强调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王教授说,在陆地上的交通工具没有轮子是很危险的,因为列车要从动量很大降到静止,要克服很大的惯性力,只有通过轮子与轨道的制动力来克服。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如果突然停电,靠滑动摩擦很危险。此外,磁悬浮列车又是高架的,发生事故时在5米高处救援很困难,没有轮子,拖出事故现场困难;若区间停电,其他车辆、吊机也很难靠近。
        除此之外,王院士还列了其他的几个原因:与我国现有轮轨技术不能兼容成网,运营成本高,环境破坏严重,运输能力低、运量的灵活性差、早晚高峰适应能力差等。所以,王院士认为,“磁悬浮”列车不适于引入城市交通,只能在特定的地区,作为一种“交通玩具”,起到技术展示的功能。同时,他还强调京沪高速铁路不用磁悬浮技术才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令王院士欣慰的是,在本届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2008年要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高速轨道交通、工农业节水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这说明,未来交通工具研发的重心仍然放在轨道交通方面。

        原油战略储备建设应该加快

        我国是一个资源消耗大国,尤其表现在原油的需求方面。众所周知,我国的原油很大部分来自于进口,自2002年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能源资源需求空前放大,原油对外依存度正在逐年攀升,从2003年的每年9000万吨猛增到2007年的约15000万吨,石油对外的依存度从2003年的20%增加到47%左右,预计今年将达到50%。据了解,欧美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有120~160天的储备量,而我国对原油与产生油储备量的要求分别为90天与70天,所以,王院士再三呼吁,原油储备步伐应当加快,这关系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王院士再次建议用地下洞库作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他说采用地下水封洞库作为国家石油储备库在我国是一种投资省、节约占地、环保安全且易于选址的很好的形式,而且按我国目前在地下工程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自行设计和建造该形式的油库,技术上不存在什么风险。
        那么我们现在是否有能力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呢?答案是肯定的。
        王院士说,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快速持续的增长,我国的国力正在迅速提高,仅外汇储备就超过一万亿美元。过高的外汇储备会带来外币汇率贬值而造成的损失,而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和原料,势必价格会越来越高,适当的储备一定量的石油,不仅可以起到保障能源稳定供给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作用,同时经济上也是有益的。以我国目前的国力,完全有能力储备90天左右进口石油的量,即5000万吨的储量,按目前90美元\桶计,约需330亿美元。加上建库的投资,总计约需400亿美元左右,合人民币3000亿。其次,经过前一阶段的选址和研究,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找到了6~8个适合建水封洞库的库址,并且已经做了大量的地质勘测和前期准备工作,所以,建设条件已经完全成熟。

        不要为子孙留下遗憾

        隧道似乎是王院士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在采访中,他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千万不要为子孙后代留下遗憾!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呢?王院士举了一个例子:某铁路隧道工程,全长20多公里,合理工期为四至四年半时间。为了将工程提前到两年半完成,不惜成本,采取长隧短打的办法,打了13个斜井、竖井,单是这些附属工程的长度就大于20公里,超过了隧道本身,工程造价超出6亿多元,如果算上将来填埋斜、竖井的费用,所有施工方都要严重亏损。而且由于大量开挖斜、竖井,严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群众很有意见。言语间,王院士表现出的是一种气愤,一种无奈。
        “用科学发展观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力争建出更多的遗产工程。”王院士说出了他的心声。他说,规划、设计、造价、施工上是否真正科学合理是衡量一项工程能否够得上遗产工程的关键要素,其中又包含了六个方面的内容,一看环境影响,好的工程应该是保护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二看社会效益,是否有带动周边经济人文环境的作用,而不是只考虑自身的效益,甚至是损人利己带来的效益;三看运营代价,建成一个工程用不起、修不起,谁敢接受它;四看自主知识产权,是否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并有创新;五看节能环保,节能、环保的工程才能长久;六看工程寿命,我们常讲“百年大计”,这只是一个安全标准,一百年是使用期,两百年是维修期。
        ……
        采访快结束时,王院士殷切地期望,每一座正在建设或将要上马的工程,在建设中都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建设,更不可肆意浪费,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的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不是遗憾!


王梦恕简介:
1938年出生于河南温县。1961年9月于唐山铁道学院桥隧系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 1965年4月获硕士学位后分配到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而后三十余年从事隧道工程施工与科研工作,晋升为局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任北方交通大学土建学院博士生导师。第9、10届全国政协委员,第9 、10、11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