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改天换地洪林人 洪湖岸边建新村

原湖北省省长、现省委书记罗清泉于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与叶昌保亲切合影原湖北省省长、现省委书记罗清泉
于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与叶昌保(右)亲切合影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正是这优美的旋律,拨动了记忆的心弦;更因为被誉为湖北省农村改革开放“一杆旗”的赫赫名声,强烈地吸引了我们,十一届人大会议期间,我们把采访的目光聚焦到了人大代表,洪湖市洪林村党委书记叶昌保身上。
        3月9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叶昌保代表。话题从正在紧张进行的大会说起。这位曾是十三、十四届全国党代会代表,连续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谈到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深情地说:“我认为这五年,是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谈到洪林村的发展变化,叶书记收起他那睿智的目光,沉思起来……

        逆境中艰难起步
        “我这个人喜欢自加压力、自找麻烦,然后从中得到乐趣。我从1970年担任党支部书记到现在,已经38年了。工作就是我的乐趣,我从来不害怕困难。”谈到走过的道路,叶昌保的语言里,洋溢着与天、与地、与人斗的满腔豪情。
        讲起当年的情景,谁不知道七十年代的洪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穷村:吃粮靠返销,种田靠贷款,生活靠救济,仅欠国家贷款就有八万多元。村内人心不稳,迫于生计外出的村民有150多口,举家外迁的就有27户。“洪林龙船七丈七,卖了龙船买米吃”,“肩挑小贩穷叮当,有女不嫁文武郎(洪林旧称)”,就是当时真实的写照。面对这种情况,叶昌保再也坐不住了。“不能让这块土地愧对先辈们的流血牺牲”,老一辈革命家的献身精神,激励时年26岁的叶昌保接过了村支书的重任,扛起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大旗。
        洪林人不会忘记,是当年叶书记带领他们“过三关”,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叶昌保上任的第一年,便以身作则带领村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开沟挖渠,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没人说得清。只过了一个冬春,就结束了洪林村“雨下三天一片白,放晴三日无水喝”的日子,建起了旱涝保收的水利体系。与天奋斗,首战告捷。
        接下来,叶昌保又把眼光放到了良种上,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寻到了两位农业专家。但麻烦的是,两个人一个出身地主家庭,一个有海外关系,在当时“阶级斗争为纲”,“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谁也不敢沾两个人的边。叶昌保却把两个人当成了宝,他押上了身家性命,以党性和人格担保,终于把他们请到了洪林。在两位专家的指导下,洪林村打破了靠经验种田的老黄历,搞起了“三圃生产”(株行圃、株系圃、原株圃),实现了科学种田。能在那个年代,相信科学,依靠科学,这不仅要有眼光,更要有勇气。到1975年,洪林人终于摘掉了顶了20多年的“三靠”帽子,实现了粮食大丰收!与地奋斗,又获全胜。
        从1976年起,以叶昌保为首的村支部带领全村人开始发展工副业。当时割“资本主义尾巴”之风依然猛烈,叶昌保就采用“地下”工作的方法,要求每队养一棚鸭收鸭蛋,织一张网搞捕捞,又办起了草帽厂、皮蛋厂等小作坊,对外宣称是在“务农”,收入也都报在农业产值上。如果说,以后的深圳是“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当年的洪林,已经是在“秘密”进行改革的实践了。第三关,就是靠这个“秘密”武器破关而出。叶昌保就是这样在“麻烦”中寻找工作的乐趣,让洪林村在逆境中艰难起步,一步步走向富裕之路。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左邻右舍,但洪林村变了,如今的洪林村,256户,1281人,拥有农工商企业19家,分属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建筑建材等八大行业,资产总额5.5亿元。
        富裕起来的洪林人,敞开洪湖一样的宽广胸怀,坚持“共同富裕”的信念,自1987年以来,先后为帮带互联村拆借资金270多万元,提供信息800多条,派出各类技术人员150余人次,培训各类技工管理人员280多人,捐资30万元为贫困村建校1所,帮助34个贫困村脱贫致富,12个村跨入省市先进行列。

        改革中不断创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稳农兴工、“集体个体一起上,一二三产业一起上”等发展战略相继实施,洪林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已经不满足于盖两栋楼,修几条道路,而是瞄准了更高的目标,现在已实现了村容村貌城镇化、环村道路水泥化、水电供应专线化、村民居住楼房化、座机手机普及化、家用电器现代化。全村自有资产积累户均176万元,人均35万元。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已经在洪湖岸边崛起。
        进入新世纪,洪林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2002年,洪林村整体收购拥有1200多名职工、4万纱锭,濒临破产倒闭的原洪湖市最大的国有企业市棉纺织总厂,成立了兴洪纺织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洪林村逐步形成了以纺织业为支柱,全村企业由“小”而“全”迈向了“大”而“强”。在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洪林村发展成为了洪林集团。洪林村人实现了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向资本运作的历史性转换,不是被动的上城市打工,或等待城市的扩容,而是从更高层次向城乡一体化上迈进。
        洪林人并没有就此止步,叶昌保有着高远的追求——我们的企业已经办进了城市,我们的产品更应该走进国际市场。当他了解到香港锦兴国际控股公司需要的纱很大一部分是从国内引进时,就把目光瞄向了锦兴公司。从2005年底开始接触,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终于与锦兴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锦兴公司参股25%,联合投资1.5亿元开发6万锭精纺项目。目前,一期3万锭已正式投产,二期3万锭将于今年二季度投产。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年产精纺纱110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2.6亿元,创利税3000万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党委始终把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落实,始终如一地坚持不断强化员工思想政治、文化技能和法律知识教育;不断加强文体队伍和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培育“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洪林精神,从而使全村始终呈现着村安人和、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从1983年到现在的25年间,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不收取任何费用。17岁的高二学生方青2007年得了白血病,村里一口气拿出了30多万元进行抢救,今年已在康复治疗中。村里决定,还要拿出几万元,直到他康复出院上课为止。村民还实现了公费医疗,生产生活全部统一为电气化,村民用电用水基本不用花钱。在叶昌保的提倡下,洪林村在 1999年实现了社会统筹养老保险,这在当时中国农村来讲,可谓“破天荒”。如今洪林村村民男的60岁退休,女的50岁退休,都能拿到可观的退休金。
        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全面推进新洪林建设,洪林村制定了“十一五”规划:以“一主两翼”促进生产发展;以“完善提高”促进生活富裕;以“繁荣拓展”促进乡风文明;以“更新升级”促进村容整洁;以“强化‘三会’”促进管理民主。洪林村在叶昌保一班人的带领下,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发展的道路上,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