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热点聚焦

建设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熊群力熊群力董事长


        在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强调要推进技术自主创新。对于企业而言,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如何具体落实,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熊群力董事长。2008年3月19日下午,按照约定时间,我们坐在了中国电子大厦会议室等候。会议室在21层,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向外了望,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熊总进来后,他爽朗而又明快的言谈,他自信而坚定的笑容,给人一种成竹在胸的感觉。我们的采访就是从两会和科技创新体系的话题开始的。

        科技创新体系的概念

        记者:熊总您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见到您!也非常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这也是对我们杂志的支持。首先我想请您谈一下这次参加两会的感受,您有没有提案,是关于哪方面的?
        熊群力:你们来采访,我也很高兴。人代会上我被分在陕西组讨论,我参与了他们的部分提案,主要是关于西部开发和科技方面的。陕西是科技大省,所以在人代会上,谈的最多的就是科技创新。
        记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是否很完整,请您谈一下这方面的看法。
        熊群力:客观地说,我们的科技创新体系并不很完整。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很新的提法。2006年年初,国家为了鼓励科技创新,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借此东风,我们集团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尽管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谈不上已经有了非常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
        如何理解科技创新体系。这次参加陕西团讨论时,我也讲过,国家强调科技创新,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要把国家的科技创新资源协调起来。但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在哪儿?如何理解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我说了一个观点,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站在国家这个层面来讲,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动员全社会来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包括科技管理创新等等,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要让所有的企业进行创新,是不现实的,也是没必要的。创新需要实力,需要基石,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是有条件的。
        这次我在人代会上提了一个建议并写成了简报,就是建议国家在具体实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时候,应该在各个领域里选择一些龙头企业,把它们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来树立和扶植。这些企业应该在技术基础、产品规模、创新能力、发展前景、人才资源等方面都具备优势,把这些企业树立为创新的主体。其它的企业,按照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相互协同,围绕“主体”建设创新体系。
        比如说电子信息产业,有很多技术领域,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及消费电子等等,不同领域都有一些好的企业。在这些企业之中,要选有一定条件的企业树立为创新的主体。其它的企业,比如就是搞来料加工的,你让它不要做来料加工,马上去做高端的设计创新或工艺创新,那是不可能的。

        集团指导  龙头带动

        记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规划?
        熊群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就要找到一些好的企业。我们认为中央企业这些年通过改革,通过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我们希望能够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我们愿意做其中的一些重要领域的创新主体或者说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讲,说我们已经有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很重视创新。不创新,我们的企业就不能发展,我们的产业就缺乏竞争优势。这是市场和这些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的。从国家来讲,不创新,我们就会始终落在别人后面。
        这些年,我们对创新进行了很多的准备,包括组织的准备。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主要是在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软件领域,树立了自己的核心企业。比如说集成电路,我们以华虹为主;计算机及关键零部件我们以长城科技为主;软件,我们以中国软件为主等等。在这些领域,选择一些核心企业或者叫骨干企业,作为集团公司创新的主体。其实国内搞集成电路的,不止华虹一家,还有好多。其它领域也有很多企业,但是我们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个龙头企业,以它们为创新主体。这些企业在各自技术领域,按照自身技术基础与市场需求的差距,确定重点发展的项目,并与国家的引导结合起来,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在集团层面建立中央研究院,这个要求是对的。但是我们现在还难以做到,因为我们的专业领域面太宽,几乎涵盖了电子信息产业的所有领域,而生产经营的主体主要集中在二级甚至三级、四级企业,现在就把主要的技术资源集中到集团的层面,还有些困难,条件还不太成熟。所以,我们现在只是在每个技术领域的板块树立一到两个核心企业,以它们为创新主体。集团层面作为创新主体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已经开始在架构上进行准备。
        按照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及规划纲要,我们结合下属企业的基础条件和发展要求,逐步对企业提出一些科技创新的目标与要求。比如,从集团层面来考虑,我们的软件和集成电路应该在下一个阶段达到什么技术水平,以此来指导下属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讲,科技创新就开始逐渐脱离以下属企业为主体的现状,上升到集团层面,由集团主导企业的科技创新,发挥引导、指导、协调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再进一层,就要考虑资源的集中配置,围绕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进行资源重新配置与调整,包括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从今年开始,在集团层面,也开始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关键零部件、软件等方面做一些投入,主要是推进产业的升级和技术进步,而不是简单的扩大再生产。

        整合资源  突出重点

        记者:在软件方面,中国与国际的差距有多大?
        熊群力:就软件来讲,与国际大公司相比,中国差距很大,主要差距在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方面。比如操作系统,根本形不成与微软的竞争。我们的软件企业,最大的公司有几千人。中国有上万家软件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总的看规模都不大,缺少核心竞争力。但从纵向看,进步还是非常快的。我们有很多企业做软件,如果没有这些企业,国外的产品就可能形成全面的垄断,现在市场的软件产品价格不可能这么便宜。
        现在国家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更说明信息化是推动整个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有上万家企业做软件,这些都是资源,如果有好的政策把这些资源适当集中起来,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局面。中国目前在中间件和系统应用等软件领域的发展还是非常好的,比如说我们集团做的行业性的软件,烟草系统、金融系统、安全生产监控等行业软件,是国外没法比的,还有一些SIM卡的嵌入式软件等。
        记者:在集成电路方面,中国与国际的差距有多大?
        熊群力:在集成电路方面,我们最困难的还是在设计和高端工艺。目前国内,8英寸以下与国外的差距不是很大,北京、上海等地的12英寸生产线都是合资或外资的,而且只是12英寸90纳米,尤其是国有经济控股的12英寸生产线,目前还没有。国外的12英寸线已经是65纳米,45纳米,甚至32纳米的也在研制,准备进行试生产。所以在高端制造方面,我们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设计方面差距也大,其实我们的设计队伍很多,中国有上千家做设计的公司,都集中在中低端设计。在专用芯片上做的比较满意,高端领域差距很大,所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要解决高端通用芯片。有了这上千家企业,就可以进行资源整合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也想加快这方面的调整和整合步伐。目前,我国的二代身份证芯片是以我集团为主设计的,生产流片也是全部在集团公司所属的华虹NEC公司完成的。

        产业升级“发动机”

        记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的创新团队如何承担产业升级“发动机”的历史使命?
        熊群力:我们是想做“发动机”。我们的定位就是希望在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中发挥一个中央企业应有的作用。中央对国有企业有三句话的定位,其中一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这个支柱之一就是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个支柱,作用是很大的。我们是行业里最大的中央企业,而且我们的产业链相对完整,从高端开发,到中端应用,到低端产品都有,比较完整。这几年,我们在科技创新、科技力量培育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今后要加强的工作,一是要突出主业。进一步突出当前国家急需的一些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领域,把我们的注意力,技术力量等往这些方面集中。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从集团来讲,我们对下属企业会有一些鼓励的措施。但是,对于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技术投入,还应该由国家来做。所以,在这次人代会上,我也谈了这个观点,像这种战略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完全靠企业是不合适的。比如我们的华虹集团,投入上百亿元,从财务角度看它还是一个亏损企业。从技术和生产上看,我们已经把原来是8英寸0.5微米两万片的产能,提高到8英寸0.13微米8万片的产能,大大超过了原来投资时的预期,这是企业能够做的。但是如果说要到12英寸90纳米、65纳米、45纳米,甚至到32纳米,完全靠企业不太现实,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投入。
        国家的投入也是多方面的,资金只是一个方面,还有税收优惠、对人才的鼓励措施等等。

        定位高端  共享发展

        记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是什么?
        熊群力:在国际化方面我们也有很大差距。今年中央明确要求,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进入世界500强,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我们的规划是:今后三年奠定成为国际化大企业的基石。到2010年,具备这个基础,但不是说就是国际化大企业集团了。国际化大企业,三年的时间做不到,我们想用十年做到,进入世界500强。我们是开放的,在高端技术和产业方面,与国际上的优势企业联合,资金、技术合作都有。
        第一,我们的客观条件具备了。比如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关键零部件、软件等产品。这些领域必须走国际化,选择这个行业就必须沿着国际化方向迈进。
        第二,我们与国际大企业的合作多,起点较高。包括在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关键零部件、软件等方面,我们与NEC、IBM、微软、飞利浦等等都有很好的合作。有些是资本合作,有些是产品合作,有些是技术合作等等。总之,我们已经同国际IT业的许多大公司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
        第三,我们的定位在高端产品和上游产业。以合作的方式来发展中高端的技术和产业,而不是以竞争对抗的方式来发展,更不是关起门来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