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热点聚集

50年后机器人将如何?

        被誉为“人工大脑之父”的雨果·德·加里斯教授,不久前走进清华大学讲堂,以“人工智能的世界”为主题作了演讲,他说:“可能20年、30年后人工智能机器可以和人类做朋友,但50年后,人工智能机器将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


        2000美元造“大脑”  6000人民币造“大象”

        雨果被称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霍金”,世界仅有的4个人工智能机器均出自雨果之手。他的“CBM”大脑制造机器可以在几秒钟内进化成一个神经网络,可以处理将近1亿个人工神经元。计算能力相当于一万台个人电脑。在2000年,人工大脑就能控制“小猫机器人”的数百个行为能力。
        在上个世纪制造人工大脑需要数十万美元,而现在做这个工作只需要2000美金。
        难怪雨果大放此言,这年头就连中国的一名不起眼的破烂王,花了近6000元钱也能造出一台像模像样的“机器象”来。
        而且这位“机器象”的制造者是一位只上过一年学,靠拾荒为生的吉林江城老汉,58岁的孔老先生说:“造‘机器象’不算事儿,他还要造能走的恐龙。”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大象的他,却用捡来的废物研制出一个栩栩如生的电动大象。
        这台机器象高约1.5米,长约2米,有4条用铁管制成的腿,脚是轱辘,轱辘上方装着两只弹簧,算是减震器。“象”脚虽然是轱辘,但它可是用腿“迈”步的。
        为了让“象”鼻子动,老孔把木头一节节地用绳子拴上,再粘上胶布。这样,机器象走时,象鼻子能来回晃动。为了让“机器象”更加“活动”起来,老孔花500多元钱买了台旧摩托车,把发动机装到大象肚子里。谁知大象有了摩托车的“魔力”,一时“走”得太快,而且刚过5分钟大象肚子特别热,人骑在大象上直烫屁股!于是,老孔又拿出仅有的积蓄,花1500元钱买回一组电瓶,塞进“象”肚子里。
        这会儿,孔老先生牵着“嘎吱!嘎吱地响的,大耳朵、长鼻子的大象 在吉林市的大街上来回溜达。 
        他说: “骨架刚完成,还没装饰,我把它牵出去磨合、磨合! ”
        虽然,这两者之间相比何止千里,然而,科技前进的脚步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如果这“象”按照“雨果定律”发展下去,50年后一旦造出更先进的智能“机器象”、恐龙,那么会不会满大街的“机器象”、恐龙、智能机器人与人类争夺地盘,而最终爆发战争……
  
        人工大脑超过人类

        人脑的转换能力是10的16次方/秒,而人工智能机器的运算速度高达10的40次方/秒,是人脑水平的10的24次方倍。那时候他们对待人类可能就像拍死一个蚊子那么简单。据雨果预测,人工大脑并不会立即控制人类,此前还会有一段与人类“和平相处”的时期。这一时期它们不断接近但尚未超越人的智力水平,因此“聊天机器人”、“家务机器人”、“伴侣机器人”将使人类的生活充满乐趣。但这样的美景并不会长久,人工大脑的继续发展将可能威胁要类。  
        这不是天方夜谭,一切变为现实只是时间问题,也许你的孙子一代就将经历这样的事情。雨果说,早在2000年,他就打响了“人工智能战争史上的第一枪”,他用一支玩具手枪将人工智能芯片打入了控制论学者凯文沃里克博士体内。依靠这枚芯片,沃里克博士无需张口说话就能与自己的妻子进行意识交流。
据悉,目前世界上有四个“人工大脑”,其中两个是由他负责完成的,一个放在日本,一个则放在比利时。
        美国ABC最新影片“Last Days on Earth”(《地球最后的岁月》),邀请了包括雨果·德·加里斯和霍金在内的全球最著名的七位科学家预测地球的终结,其中雨果的智能机器人与霍金的黑洞等被并称为人类所面临的七大致命威胁。而由于雨果所预测的智能机器人将在未来50年左右发生,因此最为急切!
        回想一下,西拉特在20世纪30年代曾预测一个炸弹(原子弹)可以摧毁一座城市,当时的人们把他当作精神病院出来的疯子。而现在,仅仅在二战时期的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分别造成8万人和4万人丧生。10年后, 1954年2月28日,美国在比基尼岛试验的1500万吨级氢弹,爆后6小时,污染区长达257千米,宽64千米。在此范围内的所有生物都受到致命性污染,在一段时间内缓慢地死去或终身残废。
        目前,机器人分布的领域有三个层次 :
        一是工业机器人,它只能死板地按照人给它规定的程序工作。
        二是初级智能机器人,具有像人那样的感受、识别、推理和判断能力。可以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自行修改程序,不过,修改程序的原则由人预先给以规定。
        三是高级智能机器人,具有感觉、识别、推理和判断能力,所不同的是,修改程序的原则不是由人规定,而是机器人自行修改程序的原则。
              
        机器人军队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军方正斥巨资打造完全不同于今日士兵的“未来战士”。美国五角大楼计划在今后几年里重新武装军队,将其变成真正的机器人军队。未来的作战系统除了小型侦察机器人外,还包括代号为“驴”的运输系统。今后,就连运输工具和坦克也可以远程遥控。
        按照五角大楼的计划,美军机器人将在2010年内形成“捕杀敌人”的“主力作战部队”。美国国会曾在2000年通过一份提案,要求10年内美军1/3的地面车辆和1/3的纵深攻击战机实现机器人化,主宰未来战场。
        此前,美军机器人已经服役部队,不过它们的任务是排爆,或在城市环境和阿富汗洞穴中侦察。五角大楼认为,机器人部队技术已经成熟,目前,首批约83个机器人武装士兵直奔伊拉克,执行“发现、定位和攻击敌军”的任务。
        第一批武装机器人将携带M249式机枪,弹量为200发,还携有4台摄像机和夜视瞄具,除了能够执行一些士兵目前无法执行的危险任务外,还能够选择单发射击或点射,点射时一次至少能发射7发子弹。这使得机器人可成为一名“狙击手”或“机枪手”。目前武装机器人还没有达到“真智能”的程度,必须在接到指令后才能开枪射击。
        此外,英军也正加速研制机器人士兵。英军日前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举行了一场军事演习,此次军演亮相的机器人包括一个名为“鹰爪”的毛毛虫形状的机器人士兵,通过遥控让它冲入敌方阵地,然后引爆它身上附带的炸药,从而炸开障碍物,为进攻清路。“鹰爪”重约45公斤,最高行进速度为每小时4公里。      

        机器人发展简史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
        1939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1942年,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1948年,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
        1954年,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智能机器的看法:智能机器“能够创建周围环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从抽象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这个定义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9年,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宣传,他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1962年,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意思是万能搬运),与Unimation公司生产的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
        1962年至1963年,传感器的应用提高了机器人的可操作性。人们试着在机器人上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1961年恩斯特采用的触觉传感器,托莫维奇和博尼1962年在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上用到了压力传感器,而麦卡锡1963年则开始在机器人中加入视觉传感系统,并在1965年帮助MI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并定位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6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Beast机器人。Beast已经能通过声纳系统、光电管等装置,根据环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陆续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美国兴起研究第二代带传感器、有“感觉”的机器人,并向人工智能进发。
        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人Shakey。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不过控制它的计算机有一个房间那么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器人,拉开了第三代机器人研发的序幕。
        1969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加藤一郎长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机器人,被誉为“仿人机器人之父”。日本专家一向以研发仿人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的技术见长,后来更进一步,催生出本田公司的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
        1973年,世界上第一次机器人和小型计算机携手合作,就诞生了美国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的机器人T3。
        1978年,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厂第一线。
        1984年,英格伯格再推机器人Helpmate,这种机器人能在医院里为病人送饭、送药、送邮件。同年,他还预言:“我要让机器人擦地板、做饭、出去帮我洗车、检查安全”。
        1998年,丹麦乐高公司推出机器人(Mind-storms)套件,让机器人制造变得跟搭积木一样,相对简单又能任意拼装,使机器人开始走入个人世界。
        1999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机器人爱宝(AIBO),当即销售一空,从此娱乐机器人成为目前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的途径之一。
        2002年,丹麦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尘器机器人Roomba,它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驶向充电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最商业化的家用机器人。

        2006年6月,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