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历史回顾

周年看天路

     一年前的盛夏,
    被称为“神奇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国人振奋,世人瞩目。
    寒暑两度易节,
    走过四季的青藏铁路究竟经受了怎样的考验?
    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青藏铁路,
    再次聚焦雪域天路


        钢铁动脉安全畅通

安全畅通,是铁路部门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力争运营管理创世界一流水平的最基本的目标。
        一年来,青藏铁路安然度过了全线开通运营以来的第一个夏、秋、冬、春。
        青藏铁路在冻土区段建有长期观测系统,随时观测冻土活动情况。在建设时期,青藏铁路就确立了“主动降温、冷却地基、保护冻土”的设计理念,采取了以桥代路、片石气冷路基、碎石(片石)护坡护道路基、通风管路基、热棒路基以及遮阳棚、隔热保温等一整套主动降温工程措施。为切实保障青藏铁路运行安全,青藏铁路公司采取徒步检查重点冻土地段、抽调专业人员添乘机车检查、线路静态检查、轨检车检查、巡检车检查、晃车仪检查、安装轨道巡检雷达探测装置等措施,从青藏铁路主要冻土路基的观测和检查养护情况看,各项工程措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冻土区段路基正逐步趋于稳定,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冻土稳定性已经受住了夏季和冬季的考验。
        青藏高原地处雪域,因雪而风光旖旎。但对青藏铁路而言,雪却成为影响运输安全的隐患。青藏铁路采用了许多世界先进的设备,其中的线路道岔融雪设备就发挥着为青藏铁路运营安全保驾护航的作用。青藏铁路格拉段45个站中共有32个站安装有道岔融雪装置,道岔遇雪能够产生热量,融化并蒸发落在道岔上的积雪,保证道岔正常转换。
        去年11月至今年3月,青藏铁路沿线出现15场25毫米左右的降雪,特别是3月3日青藏铁路西格段的德令哈还出现降雪量达144毫米的大雪。正是由于道岔融雪装置发挥了作用,青藏铁路没有发生任何大的行车问题。无论是远程启动、现地启动还是设备根据环境状态自行启动,青藏铁路的道岔融雪装置功能都很正常。
        为了积累融雪经验,更加有效地确保行车安全,铁路部门还专门制定了《青藏铁路格拉段除雪预案》,建立健全了从降雪预报到除雪组织工作的有效机制,为今后设备的维护养护以及为在全国铁路的推广使用提供了有效的数据资料。 
        青藏铁路采用了适应高原特殊环境的世界先进的大功率机车,设备质量已经趋于稳定,运行可靠。此外,青藏铁路建立了全方位的监控预警系统,包括室内外环境温度的监控、视频的监控、门警、防火以及大风监测等。开通运营以来,各项监测设备运行正常,为青藏铁路运输组织、设备维护、施工监控防护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青藏铁路格拉段沿线建立了52个自动测风点,在青藏铁路公司调度所设有大风监测预警工作站,显示实时风速、风向查询,大风环境下列车运行信息和速度限值,调度部门根据所测风速及时调整列车运行信息,确保列车运行安全。
        青藏铁路格拉段12座重点大桥、10个隧道、193个基站全部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在灾害天气实时掌握线路异常、灾害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列车运行情况;在监视覆盖区内出现应急抢险情况时,线路监视设备可以在第一时间实时观察现场情况,为科学组织抢险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视频的辅助作用还可监控列车会让、中间站调车作业等情况,保证了运输安全。
        青藏铁路公司还建立了“地对车安全防范预警系统”,利用红外线、声学、压力传感、高速动态照相等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实时对危及行车安全的故障进行监测报警,有效发挥了各系统设备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卫生保障呵护健康

        青藏铁路平均海拔4000多米,最高达到5072米。高寒缺氧不但是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且是在运营过程中对卫生保障工作具有长期挑战性的问题。
        铁路部门对青藏铁路开通运营后的卫生保障工作极为重视,不但建立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还充分利用青藏铁路沿线医疗资源,依托地方医疗资源和铁路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所构建了完善的卫生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了医疗网络。
        青藏铁路公司各站段、站区、工区均组建了日常健康保护“红十字”卫生小组,负责站区、工区日常医疗卫生工作。铁路部门与海西州、格尔木、安多、当雄、那曲以及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西藏军区总医院等8个医疗单位签订了《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书》,并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和电话问诊制度,使沿线职工和旅客发病后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为了使旅客在旅行中能得到有效的卫生医疗保障,铁路部门在每趟旅客列车上配备了相应的医疗设施、医护力量和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置、救治工作。青藏铁路公司还与铁路沿线的7个地方和军区医院签定了《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医疗保障协议》,使旅客在列车上发生急病等情况下,能得到地面医院的及时救治。
        6月12日至14日,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率团检查了青藏铁路卫生保障工作。检查团先后在西宁和拉萨听取了青藏铁路公司的汇报,并到沱沱河检查了公司应急救援工作,还在列车上听取了广州客运段和西宁客运段的列车卫生保障工作汇报。
        检查团认为,青藏铁路卫生保障工作做到了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和设施到位,从而取得了优异成绩,达到了“职工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传播、患病旅客得到及时救治”的预期目标。铁路系统历来高度重视卫生保障工作,并且卓有成效。青藏铁路开通运营前后,青藏公司在应对高原缺氧、鼠疫传播、突发病例等方面做出了积极不懈的努力,卫生保障工作制度健全、投入可靠、设施齐备、监督有力,创造出了非常好的卫生保障典型。
        检查团的专家在检查青藏铁路卫生保障工作后,结论是:青藏铁路卫生保障工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环境保护全面达标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原始、敏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五大水系的发源地,又是藏羚羊、藏野驴等国家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这里常年低温低气压,高寒缺氧干燥,生态极其脆弱,植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珍贵的生物物种,使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为国内外所关注。
        青藏铁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层层落实环保责任。
        为保障进入青藏高原的列车集便器、污水箱的排污需求,铁路部门在格尔木、拉萨站配置了20辆流动卸污车,卸污后送往指定的污水处理点处置。机车、客车、货车的洗刷设有专用洗刷线,洗刷污水排入站区污水处理系统,统一处理,达标排放。旅客列车产生的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一律送交格尔木车站和拉萨车站进行处理,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以来,已经集中处理污水污物7万多吨。
        青藏铁路沿线土壤侵蚀类型多样,风力、冻融和水力侵蚀均有分布,特别是受高海拔、冻土、低温等因素影响,水土资源十分珍贵。6月15日,水利部会同铁道部召开新建铁路青藏线格尔木至拉萨段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会议。验收组成员一致认为,青藏铁路建成的水土保持设施工程质量总体优良,达到了有关技术规范、标准的要求,有效保护了“三江源”(黄河、长江、澜沧江)和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同时,工程运行期间管理维护责任全面落实,同意通过竣工验收。
        青藏铁路在沿线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区段,修建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并设置了防护栏、警示牌和迁徙诱导等设施。根据青藏铁路环保验收调查期间的监测结果及2004年至2006年的监测资料可知,野生动物通道的使用效率明显提升,尤其是藏羚羊已经逐步适应了新的生存环境,也熟悉了利用野生动物通道迁徙。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的调查表明:青藏铁路设置的33处野生动物通道作用明显,对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的种群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尽量减少铁路建设对植被的影响,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在高寒草甸和湿地等施工区域,采取了将原生植被进行划块切割、异地培育和移植等植被保护措施。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最近出具的调查报告认为,青藏铁路沿线植被恢复已初见成效。在以自然恢复为主的唐古拉山以北段,已有当地的先锋植物进入;在以人工恢复为主的唐古拉山以南段,草皮移植成活率高,草种播种的出苗情况良好。
        进入6月,青藏高原植被开始返青。记者日前在青藏铁路沿线看到,铁路建设过程中移植的草皮存活良好,路基边坡上播种的小草长势喜人。
        如今,这条钢铁大动脉已经成为横穿雪域高原的绿色“哈达”,线路两侧,草场依旧青青如茵,野生动物自由迁徙,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
        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线路、设备、人员和管理经受住了四季变化以及第一个冬春运和“五一”黄金周运输的考验,没有发生责任行车事故,没有发生责任旅客和职工伤亡事故,没有发生责任旅客和职工高原病死亡。
        据统计,自2006年7月1日到今年6月底,青藏铁路共发送旅客约202万人,发送货物约1100万吨,有力地促进了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