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全球化中的生物医药

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大会作报告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大会作报告


        2007年10月18日至20日,第十一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加速中的中西方融合”为主题,围绕产业需求和企业需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会报告从宏观角度围绕生物医药产业的热点,未来的趋势及2006年北京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邀请国内外产业界权威专家,对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给予全方位的诠释、剖析与预言。大会主要内容包括大会主题报告以及“全球医药研发服务转移带来的机会”、“中药产业-科技创新中企业的主体地位”、“迅速发展的疫苗市场,中国企业的机遇”、“技术转移, 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青蒿素产业,在竞争中谋求合作”、“非专利药的国际市场战略”六个圆桌会。
        在本届论坛的开幕式上,美国安进(Amgen)公司副总裁Nahed Ahmed、美中医药行业开发协会(SAPA)2007-2008年度会长张汉承,北京市昌平区区长关成华,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马林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大会上,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崔玉琴、原FDA科学顾问团委员Frank Douglas及张汉承作了精彩的报告。 
        据记者了解,来自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世界卫生组织、英国使馆的高层领导,来自默克、辉瑞、葛兰素史克、安进、诺华、赛诺菲·巴斯德、拜耳等著名跨国医药巨头的高管,以及来自北药集团、同仁堂集团、中生集团、重庆华立集团、天津天士力集团、江中集团、广药集团、上海复星集团、云南昆药集团等国内知名医药企业的首脑共400余人出席了会议,并就如何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管理日益规范化的今天,更好地开拓充满生机的中国医药市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


拜尔全球事业拓展部高级副总裁Christopher  Seaton作主题演讲拜尔全球事业拓展部高级副总裁Christopher  Seaton作主题演讲


        增长点转向新兴市场

        自2000年以来,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市场一直稳步增长,并有望以14%的年增长率继续增长。据统计,到2008年,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市场将达到210亿美元,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基于中国在资源、成本及研究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中国将成为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市场领导者的潜力不言而喻。然而,目前中国在整个市场中的份额却依然很小,增长速度也明显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2005年中国只占到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市场的0.5%。那么,中国该如何抓住这个生物医药研发全球化的巨大机遇呢?
        美中医药行业开发协会会长张汉承在《挑战与机遇——生物医药研发的全球化趋势》的主题报告中说,全球药品市场将呈现以下特点:欧美仍将垄断全球药品市场,但主要增长点将从成熟市场转向新兴市场,新产品推出速度将跟不上现有产品失去专利保护的速度,专业产品和特色产品将占据重要地位,药监部门、保险公司和消费者将更加审慎权衡用药风险和治疗因素。 
        美国FDA原科学顾问、美国MIT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创始人Frank Douglas指出,印度和中国制药公司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产品打入西方市场。合资企业尤其是在采购活性制药成分方面可能是中国的特殊机遇。 
        Frank Douglas表示,中国生产药品中约75%至80%属于非专利药。未来,非专利药和生物相似药在生物制药行业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全球廉价药品消费需求将带动非专利药和生物相似药品需求。从全球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政府均要求增加非专利药使用,不管是私营部门还是公共领域均十分关注处方药费用。为获取先进技术和占据美欧更多市场份额,非专利药企业间并购案将不断增多。 
        据了解,目前,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等全球主要药品市场中,非专利药占据市场一半以上份额。欧洲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未来5年,欧洲和美国专利药企业将失去高达1000亿美元的药品销售收入。2006年美国仿制药市场20%份额被世界仿制药巨擘以色列Teva公司占据,其销售额达50亿美元;诺华紧随其后,同期销售额达26亿美元,占据10.3%市场份额。

        生物技术投资升温 

        论坛上,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发布了《2007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913.2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全年医药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6000亿元大关。
        报告认为,2006年我国医药产业区域集聚优势依然明显。“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共完成全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利润的62.8%和67.3%。我国已经拥有了7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
        产业集聚呈加快推进趋势,企业并购更加合理。一方面,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加快了并购重组的步伐:华鲁控股重组新华鲁抗;石药集团全部国有股权转让联想控股;华润集团出资50亿重组华源后,又成为三九集团资本重组的战略投资者。另一方面,外资加大投资、加速进入是我国医药行业并购重组的另一特点。2006年,荷兰帝斯曼收购华北制药的部分股权成立合资企业,德国拜耳以12.6亿的高价收购东盛集团下属的盖天力公司。
        此外国内药企强大的销售网络也是外资并购重组的重要因素。2006年,欧洲的联合美花公司投资5.45亿元与广州医药公司共同组建了目前国内医药商业领域最大的合资公司。
        报告指出,生物技术投资渐热,境外融资持续升温。2006年,我国共有上海医药之星、深圳迈瑞医疗、斯达制药和中生北控4家医药企业在海外上市,融资近5亿美元。2007年1至8月间,已有贵州同济堂、沈阳三生药业、先声药业等9家企业分别在美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上市。而且,都有风险投资的参与,正是其介入促使我国制药企业完成了产业扩张向资本扩张的过渡。
        报告显示,2006年化药制剂、中成药和化学原料药作为贡献最大的三个子行业,为我国医药工业贡献了71%的利润。但三行业利润增幅均呈严重下滑态势,其中,化学原料药工业完成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为1086.4亿元和61.9亿元,同比下降5.7%和4.5%。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Frank  Douglas教授作报告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Frank  Douglas教授作报告


        中药产业的未来发展

        中药是我国医药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创新能力较强的医药企业,将会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是社会科技进步的基本落脚点,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衡量技术创新成功的根本标志,并不在于技术是否先进,而在于市场的成功,因此企业应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面对市场形势的严峻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企业只有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创新。
        同仁堂总经理梅群出席了研讨会,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果德安教授在研讨会上说,中药工程中心应将重点放在中药制药工程集成技术的创新,中药提取、分离、纯化工艺技术及其装备的创新等方面,同时,应加强设计中药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真正推动中药产业的现代化。

        “抱团”比“单干”更赚钱

        会上透露,中国第一个从事生物技术外包服务的产业联盟——中国生物技术外包联盟(ABO)本月20日一次性签订5项合作协议,同时该联盟预计在2007年总共将签订高达3亿元人民币的订单,在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这一新兴产业中,“抱团”比“单干”更容易赚到钱。
        20日将签署的5项协议包括目前因遭国际医药巨头赛诺菲·安万特公司起诉而受到外界关注的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此次,该公司将委托ABO成员中美奥达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抗体药物ATKHR1,合同金额1500万元人民币。而这也是国内药品委托研发领域最大的合同之一。
        近年来,一种新药全球平均研发成本为12亿美元,为降低成本,许多国际医药巨头纷纷把新药开发中的非核心部分脱离出来,外包给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就因为相关人才密集、成本低廉,成为外企首选地之一。
        据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雷霆介绍,现在美国有90%以上的医药公司在中国寻找外包公司。到2008年,全球药品委托研发市场将达到280亿美元,其中每个药品研发投入10亿美元,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商机。
但这一市场同样也存在很多弊端,各个企业为了赢得市场各自为政,互相打价格战,导致市场混乱。于是,2005年ABO在北京成立,目前该联盟的成员企业为16家。这一联盟将相关企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团体,以改变它们用价格战恶性竞争的状况。
        一位药品外包服务企业负责人表示,其实,“抱团”的做法也只能约束少部分企业行为,而如何在行业中真正形成产业优势,在面对国外资金投入时首先保证不出现“内斗”,才是中国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