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两会动态 | 两会热点 | 代表声音 | 委员声音 | 两会科技 | 两会访谈 | 两会解读 | 图说两会 | 网友议会 | 科技创新与品牌

龚克高校自主创新需要机制保障

时间:2012年03月13日信息来源:不详 点击: 字体:

  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主体,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年的两会上,本刊记者就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等问题,采访了来自高校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常委、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今年的两会上关于科技创新的话题好像谈得少了一点”,当谈及对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时,龚克代表不无遗憾地说。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保证我国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他认为“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通过自主创新的手段来实现,而自主创新需要体制和机制的保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谈到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如果我们不能建立起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话,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龚克指出,“当前,企业的技术来源多数都是靠引进、模仿、跟踪而来的,引进的技术也许比研发的成本低,但一定不会是最新的技术;它可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但却使我们在技术上跟在别人后边。这样一来,企业技术进步的自主权实际上不在我们自己手中。”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无论是高校也好,研究机构也好,都要通过强化基础研究,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龚克认为,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先导,原始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一种“势能”。在一定条件下,它会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动能”。基础研究也是高校得天独厚的地方,国际经验表明,高校应该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龚克建议,应当从跟踪、模仿、外围打工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吸收再创新。另外,他还特别指出基础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政府和企业在资金以及政策环境方面长期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来积淀未来技术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事基础研究的主体,还需要耐得住性子,有求真和奉献的精神。他说,“高校的研究也要面向企业和市场,尤其是要聚焦国家重大的战略性需求,但不能只求‘短、平、快’而不顾‘长、精、深’,否则永远也不能真正形成持续创新能力。事实一再证明,重要的应用性研究都是深深扎根于基础性研究的。而且随着科技发展,从基础性研究到应用见效的时间愈来愈短。”
  我国高校学科齐全,人才资源丰富,已经成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平台。然而,如何将高校的科技力量真正投入到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上,却是一个尚未根本解决的难题。政府工作报告在科技部分中要求,“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报告在教育部分则强调,“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这就是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高校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产学研结合就是实现这种结合的重要方式。  
  龚克认为,产学研结合,曾经在上世纪80、90年代有过快速发展的时期,现在需要的是持续、深入和有效。过去适用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和机制,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因为现在的社会经济环境已经不再是二十年前的市场环境了。产学研合作光靠政府号召是不够的,必须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也就是说,产学研各个主体之间,应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这里面包括如何认可和补偿各主体的投入和风险,如何协调各方的目标和利益,如何认识当前与长远的投入、回报和风险,这里面不仅有经济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的问题,还会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比如排他性等等。总之,只有保证产学研各方之间可持续的双赢机制,才有持续深入的产学研合作。这是当前迫切需要有所突破的地方。

( 责编/本刊记者王圣媛2012-3-13)
 以下单位共贺2012全国两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