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正文

两会时间:科技创新那些事

 时间:2021年03月05日  文/本刊记者 陈文英 李曼 段永利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一万字左右的报告篇幅里,“科技”一词出现了23次,“创新”一词出现了43次,相比于去年的9次和12次,在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今年科技创新工作全面展开。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报告提出,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报告还提出,将强化科技战略支撑作为2021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依旧十分关注科技创新,纷纷就科技自立自强、重点国家实验室建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科技创新问题,建言献策。例如,来自广东省的代表和委员就针对科技创新问题提了很多建议,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等,就环境保护、汽车芯片、人脸识别等问题提了很多建议。其中,马化腾的《关于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我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的建议》,尤具前瞻性,备受关注。

本刊自2007年创刊以来,即专注于科技创新与品牌驱动方面的宣传报道,连续14年参与两会采访报道并推出相关专题。为方便读者了解两会期间科技创新与品牌驱动的相关内容,本刊从今日开始在官网和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相关专题报道。今天,我们首先为大家梳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科技创新与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内容。

 

“科技创新”依旧是重头戏

 

政府工作报告新鲜出炉,科技与创新又一次以“组合拳”的形式捆绑出现。从2020年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到2021年鼓励科研人员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我国的科技创新深度再上台阶,为昂首阔步迈向“十四五”指明方向。

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原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举措。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关键词:国家实验室

2020年,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黄河实验室落地河南、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建设、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天津中医药大学建设……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4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504亿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安排198个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4.57万个项目。截至2020年年末,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计52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350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36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21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73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386家。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疫情之下,我国的科研工程并未停滞,反而成果赫赫,全年共成功完成35次宇航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开放运行;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成功研制;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深潜;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打破国外核电技术垄断……在这异常艰辛的一年里,我国科技取得的成绩让全世界侧目!累计全年授予专利权363.9万件,比2019年增长40.4%;PCT专利申请受理量7.2万件。截至2020年年末,有效专利1219.3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221.3万件。

2020年的科技成果转化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5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8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6.1%。

接下来,科技成果转化依旧是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支撑,国家仍将科技创新放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位置,大量激励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改革举措密集出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2021年2月23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暂行)》,在科技部、财政部去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行。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疫情的到来,无疑给线上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施展空间,然而对于实体企业来讲,市场形势的倒逼,也催化了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从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参评的众多行业中,排在首位的是制造业企业,占比42.3%,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企业,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先锋。

结合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目标,众多走在数字转型前列的企业积极应用AI、IoT、RPA等新技术。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数字化正从企业个体转型上升到产业协同升级,加速产业生态的变革与重构,与此同时,企业对于数字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幅增长。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原文: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关键词:科技自立自强

从我国自身的科技发展来看,科技自立自强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芯片、基因工程等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国最大的隐患。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只有自主研制才能防范外部风险,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关键词:基础研究十年行动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对中国科技界来讲,基础研究的能力和产出依旧是一个短板。中国加强基础研究的决心坚定不移,今后会继续加大力度。2021年意义非凡,“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加强基础研究在国家科技工作中占据重要一席。工作报告从“十四五”和中长期两个时间维度,对加强基础研究做了定位。

——面向“十四五”,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通过应用驱动倒逼基础研究,真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面向中长期,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关键词:数字中国

在线挂号、刷脸支付、在线会议……这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是数字中国带来的变革,更是数字中国建设的一个个缩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

原文: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

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发展疾病防治攻关等民生科技。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关键词:科技创新+实体经济

发展数字经济重点在于加快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取得系列成效。但也应看到,路径不明晰、应用不广泛、基础不牢固、生态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各地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针对这些“痛点”的解决措施,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所体现。江苏省提出,培育一批数据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上海市提出,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着力培育新生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四川省提出,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关键词: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是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根据实际需求,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结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在原先提出的15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基础上增加了1项,目前为“15+1”。其中,涉及高新领域的分别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国家网络安全空间、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

关键词:科技开放合作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还有较大差距,同科技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还不太适应。科技开放合作为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提供新途径,包括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脱贫、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作为走在前面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够提供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等服务,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由此看来,科技开放合作已是大势所趋,更好的开放才能带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科研人员减负

2020年10月28日,科技部公布《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这份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发布的文件明确,为切实推动政策落地见效,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持续组织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制度弊端,促使众多的科研人员心浮气躁,为科研人员减负,就是为我国的科研环境营造更好的学术氛围,激励更多科研人员主动投身科研事业,潜心开展科学研究。

 

大力扶持企业创新发展

 

关键词: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关举措。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又是企业创新的主力军。据相关数据显示,民营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超过70%,仅就发明专利一项,民营企业的贡献率超过75%。因此,政策支持与公平的机遇环境,对于民营企业创新及我国科技发展至关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海特集团董事长李飚认为,民营企业因务实、创新和灵活的管理制度,符合科学机制,最适合创新发展,国家将民营企业纳入科技创新的“大盘子”里是加快在十四五规划实现“现代化强国”梦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政策支持方面,无论国企民企都该支持。

关键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过去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国内生产总值从不到70万亿元增加到超过100万亿元。

关键词: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清理用电不合理加价,继续推动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促进创业稳定就业

支持大众创业。各地加大稳岗扩岗激励力度,企业和员工共同克服困难。多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就业。新增市场主体恢复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

关键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

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推动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

关键词: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

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支持银行定向增加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50%以上,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统筹新兴产业布局。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

鼓励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便利新产品市场准入,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保障小店商铺等便民服务业有序运营。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

责编:英子

手机体验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手机版


  • 微分享

聚焦两会更多>>

两会视频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