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民生热点

孙宝国委员:食品无需谈“添”色变

孙宝国_副本.jpg


不知从何时起,“不含食品添加剂”、“无添加”、“零添加”等词语成了食品企业的“口头禅”,时时出现在食品包装上、宣传文案中。慢慢的,社会上许多人只认“零添加”,有些人甚至谈“添”色变。

“长此下去,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的误解会越来越深,食品安全感会越来越差,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也会受到极大伤害,更将严重影响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叹息。

面对某些人的谈“添”色变,孙宝国有颇多无奈。采访中,他首先为食品添加剂正名:“食品添加剂为食品安全提供的是正能量。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产业,没有食品添加剂也不可能有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在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食品质量和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氧化碳是啤酒、汽水、可乐等饮料的防腐剂;口香糖中的木糖醇是甜味剂,各种香味是因为加了不同的食品香精,最后吐出来的主要是胶姆糖基础剂;做馒头、面包用的双效泡打粉是复合膨松剂;就是中国父母格外关心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也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孙宝国指出,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他认为,造成公众谈“添”色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前几年三聚氰胺、苏丹红等“伪”食品添加剂造成的恶性影响“余威”仍在,人们错将这些非法添加物当成了食品添加剂;更重要一个方面,应归因于食品添加剂使用者和直接受益者——食品企业的有意误导。

孙宝国委员直言,现在的食品企业中存在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一边在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一边又把“无添加”、“不添加”、“零添加”作为噱头在食品标签上醒目标识、在宣传文案中大肆宣扬。这一现象,已经让一些消费者误以为含有食品添加剂就会有食品安全问题,标有“不添加”、“无添加”的食品就是高档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调研发现,即便是标识‘不添加’的食品企业也都在使用食品添加剂,只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做了一些所谓的‘技术处理’——添加了甲种食品添加剂的标识不添加乙种食品添加剂,或是用特大号字标识‘不添加’,再用特小号字注明不添加某某食品添加剂等。”

孙宝国指出,那些食品企业之所以如此明目张胆,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是钻了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的漏洞。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不准标识食品中没有什么或没有添加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也没有明确规定不准宣传食品中没有什么或没有添加什么,给一些食品厂家造成了可乘之机。

基于此,孙宝国委员提出了《禁止在食品标签和广告中使用“不含食品添加剂”等字样的建议》——

首先,尽快修订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禁止标示食品中不含有的成分,禁止使用“无添加”、“不添加”、“零添加”之类的字样。

其次,尽快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或进行司法解释,明令禁止食品做“无添加”、“不添加”、“零添加”之类的广告。

再次,进一步加强食品添加剂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让生产者和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安全性有更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在食品安全方面,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要创新食品监管方式,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让人民吃得放心”任重道远。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将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落实到相关行业每一个细节中,渗透到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观念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