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进文明 创新成就梦想 品牌创造未来

龚克代表:创新驱动 势在必行

时间:2016年03月28日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了系统部署。其中,有关“创新引领发展”的论述高屋建瓴、层层深入:“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刻理解、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打造新型创业创新机制,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势在必行。”

 

记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有什么建议?

龚克:要素驱动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就好像是在飞行中为飞机换发动机一样,这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是有风险的。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转换?第一,这是国情决定的。中国经济靠要素驱动的路子已经难以为继了,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逼着中国经济转换动力。第二,这也是世情决定的。地球人类要持续发展,也要求各国特别是中国经济转换动力;第三,审时度势。我国要主动及早作为,越晚越被动。

现在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正是倒逼创新的时机。创新的要素很多,包括人才、资金、设备、政策、文化等。然而,人才是创新的能动要素,汇聚人才、培养人才、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创新的首要之义。

 

记者:2014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发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为双创鼓与呼。请问您是如何理解双创的?持续推动该举措有哪些重要意义?科研人员应当如何成为双创的主力军?

龚克:这个问题我在各种场合讲的很多了,简单地说,就是要营造全社会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氛围,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的一代新人,激发社会活力和发展动力。

我是来自教育领域的代表,我关注的重点自然离不开教书育人。如何培养中国的“创新一代”?这是我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针对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种声音,我不仅参加集体调研,也结合学校工作听取师生意见,考察创新创业实践的情况。

我认为,大学里搞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育人而非赚钱,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一代新人,为全社会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好基础。

南开大学的大学生创业者中,有“闯先生”这样初具社会影响力的创业团队,他们结合社会上的风险投资和创业导师,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融资服务;也有专门针对西部农产品开展电子营销服务的“农梦成真”团队。今年初“农梦成真”团队帮助山西临县农民销售125万公斤滞销大枣,获得社会极大关注和赞誉。

大众创业,关键在大众,不一定要强调谁是主力军。但是,科技人员具有自身优势,可以积极有为地投身创业创新。科技人员同时需要潜心基础研究,这也是面向未来的创新。

 

记者: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目标及要求。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龚克:我想强调一下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的问题。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即研发经费占当年GDP的比重),一直是逐年提高的,这对于我国科技创新的不断加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还要指出三点:第一,到2020达到2.5%的研发经费强度,这个指标并不高,OECD国家在2013年经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就已平均达到2.4%,在金融危机前要高得多。因此,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确保达到和超过2.5%的研发经费强度。

第二,能否实现2.5%研发经费强度,令人堪忧。我国“十一五”规划就预期实现2%,结果没有能达到。“十二五”规划又预期要实现2.2%,还是没有达到。研发经费强度,多次成为五年发展规划少数未能达到的指标之一,尤其是在我国如此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这里固然有许多原因,比如经济增长减速、企业效益不好等原因。但我认为,还是存在重视不够、引导不力、要求不严的问题,创新驱动恐怕还没有真正成为内心的共识,可能还是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钱少了不要的问题。

第三,研发经费只看强度还不够,还有个支出结构的问题,就是基础、应用和实验研究各自的比重问题。我国的突出问题是基础研究比重过低,现在是4%稍多一点,OECD国家2013年平均是17%!基础研究涉及原始性创新,这是我国真正蕴积先发优势实现创新发展的根基所在,必须有较大的提高才可以支撑创新驱动战略。

 

记者: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内容,是经济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的一个怪现象”——重研发、轻应用,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还很突出。请问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主要症结在哪里?如何才能真正让科技成果在转化中落地生根?

龚克:我觉得不能笼统地将其概括为重研发、轻应用,恐怕既有轻应用的问题,也有轻研发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在不同单位不同时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认为,主要问题是二者结合得不够好,不能全指望一个人或一个团队能从基础研究到生产服务一竿子插到底,当然能做到更好,但恐怕更多的要靠研发、应用不同主体的有机结合。

此外,顶天立地对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是很难做到的,要靠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中的主体,还不能只是简单的前后串联,而要交联,应用主体要早期介入研发,研发主体也要延伸到应用。这就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解决技术转移、人员流动、成果分享等问题。

 

 

( ( 本刊记者/王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