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人物聚焦
  • 才大颖:品牌打造的最高阶路径是可交易化

    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确实到了一个自己可以选择道路的时候。中国品牌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而在这条义无反顾的路上,只能前进,没有后退…

    文/本刊记者 李琪
    2020-02-19
  • 中国继电保护的开创者---杨奇逊事迹

    30多年前,中国的第一台微机继电保护设备在华北电力大学一间十多平米的小屋里诞生,杨奇逊院士从此被誉为中国微机继电保护之父。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的…

    2019-11-26
  • 把星辰大海装进胸膛

    张履谦湖南长沙人,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在军委通信部、总参电信技术研究所、国防部五院、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总公司、航天科技集团任技术员、室主任、副所长、工程总设计师、科技委常委…

    文/陈道隆 高妍
    2019-05-20
  • 陈冀胜院士:以科学精神,筑防化坚盾

    陈冀胜简介:药物化学与军事医学专家。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历任国防科委某研究院副所长,防化研究院四所所长、院政治委员、总工程师。从事药物化学、药物分子设计、有…

    文/陈道隆 高妍
    2019-04-19
  • “科技小院”,蹚出绿色农业阳关道

    张福锁院士农业是我们现代化的最后一块短板——这几乎是包括农业科学家在内的许多人的共识。如何补齐短板,实现绿色发展,创造另一个属于中国农业的奇迹?新春伊始,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聚力精准施策,决战…

    文/本刊记者 庞贝 宋文芳 李曼
    2019-03-18
  • 任南琪院士:推进极地研究,担当中国责任

    2019年2月26日上午,哈尔滨工业大学极地研究院(简称“研究院”)、北极大学联盟—哈工大培训中心(简称“中心”)举行揭牌仪式。极地是遥远和寒冷的代名词,为什么要建立极地研究院?在寒冷的冰雪世界,我们能对极地做哪些研…

    文/本刊记者 宋文芳 庞贝
    2019-03-18
  • “院士能量”激活企业创新“发动机”

    湖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协调小组会议企业“苦于缺少智库”,科学家“苦于科研成果落地难”。两者何以互补?说者易,做者难。产学研这道方程式,在经济与科技结合面前,苦苦求解了几十年。2008年5月,湖州主动邀请中国科技…

    文/湖州市科技咨询中心(院士专家服务中心) 丁宏 朱美玲
    2019-02-21
  • 国之名医夏照帆

    2019年新年,北京会议中心。65岁的夏照帆院士,在会议的间隙,不断回答周围记者的提问。但是渐渐的,记者采访会成了病情咨询会,许多人向她探寻疤痕康复的专业知识,她不厌其烦地解答,这时候,她更像一位邻家的老奶奶,叮嘱了…

    文/本刊记者 魏晓文
    2019-01-21
  • 信息化新时代的科技传播与信息管理

    信息化是20世纪末期以来,中文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概念之一。2018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信工作会上讲话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传播和信息管理的效率。…

    文/中国工程院院士 邬贺铨
    2018-12-20
  • 这个“养猪的”不寻常 ——访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

    养猪,听起来一点也不高大上,但是它却和大多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生猪养殖量约占世界的一半,猪肉消费量占世界的52%。猪肉的价格,是物价的重要指针;养猪行业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给人民生活带来…

    文/本刊记者 钟春霞 庞贝
    2018-11-19
  • 只为铁轨向更远处延伸 ——记王梦恕院士

    人物介绍:王梦恕(1938.12.24-2018.09.20)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河南省温县人。1964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

    文/本刊记者 庞贝
    2018-10-15
  • 曹湘洪:技术在手 未来在心

    第一次见到院士曹湘洪是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曹湘洪院士是连任两届的全国政协委员。会议间歇,各路记者围着他,探讨能源安全,他面对记者的提问往往能细致地从最基础的层面展开回答,引起众多记者的关注。彼时,被简称为PX…

    文/本刊记者 魏晓文
    2018-09-17